飼養這些寵物須登記! 11年後 農委會、海委會修正適用野保法人工繁殖物種名單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飼養這些寵物須登記! 11年後 農委會、海委會修正適用野保法人工繁殖物種名單

2020年08月26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寵物店裡各式各樣的物種,不乏冠羽畫眉、栗背林鴝這類美麗的保育類物種。雖業者宣稱是人工繁殖個體,但能不能也受到野保法保護?答案是肯定的。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55條規定,保育主管機關依法公告「適用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之人工飼養或繁殖野生動物種類」,即使是人工繁殖個體,也受野保法規範。


保育類物種栗背林鴝,不只野外族群受野保法保護,9月1日起,即使是人工繁殖個體也同樣受保護。攝影:陳王時,林務局提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與海洋委員會分別於20、26日,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55條規定,公告「適用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之人工飼養或繁殖野生動物種類」修正名單,並首度依據野保法第31條,將美洲綠鬣蜥公告為「有害生態環境、人畜安全之虞之原非我國原生種陸域野生動物」名單,規範具有危害國內生態之外來入侵種,9月1日生效。

持有名單內物種的民眾,需於11月30日前向飼養所在地之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登記;經登記後,除經主管機關同意者外,不得再進行繁殖,如逾期未登記飼養或違反規定繁殖者,處新台幣1~5萬元罰鍰,並可沒入飼養的動物。

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長黃群策表示,《野生動物保育法》雖以管理物種的野生族群為原則,但是人工飼養、繁殖之保育類物種,若因野外族群數量趨勢下降等因素,影響野生動物保育,可依第55條公告為「適用野生動物保育法之人工飼養、繁殖野生動物」。

一旦納管,即使是人工飼養繁殖個體,也將適用野生動物保育法相關規定,未經申請核准通過,不能人工飼養和繁殖,輸出入、買賣、陳列展示也需依法申請核准。


新增修正名單中,人工繁殖的冠羽畫眉已入列接受保護。圖片來源:林務局

陸域物種:台灣朱雀、岩鷚等高山鳥類因商業利用族群壓力大入列

國內陸域野生動物物種修正名單,共修正調整19種,納入食蛇龜1種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增列金鵐、台灣朱雀、岩鷚、黃胸藪眉、白耳畫眉、栗背林鴝、冠羽畫眉等因商業利用族群壓力大的物種。

另,國內族群現況穩定回升之物種或繁殖技術成熟的物種,如大田鷸(大地鷸)、藍胸鶉等6種物種則排除於名單外。

至於國外物種部分,林務局參考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締約國大會進行附錄物種之等級調整,增列瑤山鱷蜥、豬鼻龜、琉球地龜及黑胸葉龜等不易人工繁殖,常以野外捕捉個體混充為人工繁殖,遭受商業利用高度威脅之物種;並刪除河口鱷、馬來長嘴鱷等2種鱷魚物種。


黑胸葉龜分布中國大陸、寮國及越南等國,因龜肉和寵物的需求,導致野外族群受極大獵捕壓力 。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適用野生動物保育法之人工飼養繁殖陸域野生動物種類 by 環境資訊中心公共檔案區

海洋物種:新增6種珊瑚、魚類須登記

海洋保育署也首度公告,適用野保法人工飼養、繁殖的海域物種納管名單。這份名單參照4月28日公告修正之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除了從農委會移交的名單,新增柴山多杯孔和福爾摩莎偽絲珊瑚兩種保育類珊瑚、蘇眉和隆頭鸚哥魚兩種魚類,以及鯨鯊和鬼蝠魟兩種軟骨魚,合計約150種左右。

依據海保署統計資料,台北市、新北市、台南市、基隆市、屏東縣、澎湖縣轄內的動物園、博物館、大專院校或宮廟,有飼養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情形;所飼養物種種類為海龜、海豚、白鯨、水獺、海牛、斑嘴環企鵝、曲紋唇魚,即使是人工繁殖個體,都須登記查核。


野外的、人工繁殖的,鯨鯊總受到台灣野保法保護。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適用野生動物保育法之人工飼養、繁殖海洋野生動物種類 by 環境資訊中心公共檔案區

難擺脫危害生態環境之虞 飼養美洲綠鬣蜥須依法登記

農業委員會已於去(2019)年8月15日依據野保法31條,將美洲綠鬣蜥(Iguana iguana)公告為「有害生態環境、人畜安全之虞之原非我國原生種陸域野生動物之種類」,9月1日正式上路;公告後飼主須向地方政府登記備查,避免因棄養及防範逸逃至野外,維護本土生態之平衡;若透過購買飼養美洲綠鬣蜥,則必須認明是經主管機關同意、登記過的個體。

林務局表示,美洲綠鬣蜥原產於中南美洲,屬於大型蜥蜴,因其與「酷斯拉」相似的奇特外型,加上性情溫和易於飼養,而在寵物市場廣受歡迎,但多數飼主購買時,未評估其成長後體型可達2公尺長,因而其後被棄養至野外。

美洲綠鬣蜥每次繁殖可產20~70顆卵,在無天敵且氣候合適的環境下,在台灣野外快速建立族群。然而,因其習性造成河堤基礎設施受害等經濟損失,又因造成農業、觀光、食物與生物安全威脅,並破壞植被與原生物種競爭、影響本土生態等,造成入侵的事實。

林務局指出,目前於台中市、彰化縣、嘉義縣(市)、台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範圍皆有大量族群,並有快速擴散趨勢。


台灣首度依據野保法31條,將美洲綠鬣蜥公告為「有害生態環境、人畜安全之虞之原非我國原生種陸域野生動物之種類」。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不過,此次公告名單未列入美洲綠鬣蜥的變異型個體。因變異型個體基因弱化,野外繁殖及生存能力較差,而且易捕獲,對環境危害性較低等因素而排除。

「適用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之人工飼養或繁殖之海洋野生動物種類」前次修正公告是2009年7月7日,由農委會提報。2018年4月28日起,有關海洋野生動物保育掌理事項,變更為海洋委員會。兩機關協調後,分別公告適用野生動物保育法第55條規定之海洋及陸域野生動物種類,並同步於9月1日生效。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