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地震發生的時候,台灣沒有搜救犬,這場地震,讓政府意識到搜救犬的重要,目前消防署與八個地方縣市都建立了搜救犬隊,通過國際搜救犬組織IRO認證的有31隻搜救犬。牠們優秀的搜救能力,是如何養成的呢?
2018年2月,花蓮地震發生,各地特搜大隊前往支援,搜救犬隊也在其中,新北市的Beta與小隊長凌國智就曾在瓦礫堆中,成功標記待救者位置。這樣的搜索能力不是與生俱來,要在瓦礫堆中找人,需要好幾年的栽培。
九二一地震發生時,台灣沒有自己的搜救犬,曾經參與台北市東星大樓救災的新北市消防局副局長陳崇岳回憶,那時才第一次看到搜救犬。這場地震,讓官方與民間都意識到搜救犬的重要性,牠們靈巧的身手,可以深入人類無法到達的地方,找出待救者,靈敏嗅覺,當今的生命探測器都難以取代。
十多年前的起步階段,特搜隊的領犬員不知道如何著手訓練,技術大多來自民間專家。搜救犬對環境要有適應力,對地形要有優秀的穿越能力,還要有強烈的工作慾望,最重要的是喜歡親近人。對狗狗來說,這是場尋寶遊戲,要搜索的對象,從蹲下、躺下到看不見,越來越難。
人呼吸的時候有氣味,搜救犬要尋找的,是不會移動的呼吸氣息,牠得要克服風向的改變、噪音干擾、走來走去的工作人員,在場上東嗅西聞,一再確認,要順利完成搜索,真的很不簡單。
國內規定,搜救犬必須通過國際搜救犬組織IRO(International Rescue Dog Organization)的認證,才能上場工作。如果通過難度更高的MRT(Mission Readiness Test),則可以直接接受聯合國派遣。2019年亞洲地區通過MRT的搜救犬只有7隻,其中有6隻在台灣。雖然在九二一地震之後才開始,台灣的搜救犬隊已經具備國際認證的高水準。
搜救犬通常在3到4歲通過認證,黃金工作期只有4到5年,專業養成不容易,妥善照顧牠們就很重要,新北市消防局花費9千多萬經費,為搜救犬隊與警犬隊興建犬舍,希望牠們住得舒服。犬舍裡規劃了配膳室,領犬員可以在這裡準備膳食,還可以製作無調味肉乾。犬舍旁的草地是平日的訓練場。室內有健身房,就算下雨天也能練身體。
在消防署為搜救犬規劃的退休機制中,年滿8歲可以開放民眾認養,住在花蓮郊區的漫畫家敖幼祥,就在2019年12月,領養了8歲的Mumu。敖老師不只為Mumu作畫,牠的同伴們,也都各自擁有敖老師親手繪製的畫像。這些作品懸掛在新北市消防局的犬舍中,這裡不只是搜救犬的家,也是一個教育空間。
國內的搜救犬,主要分為瓦礫搜救犬與廣域搜救犬,民間專家建議,因應不同的災難類型,要增加不同專長的搜救犬。並且希望搜救犬隊能多與民間進行交流,因為訓練方式一直在進步,互相切磋可以讓彼此的專業性獲得提升。
九二一地震後,21年來,台灣的搜救犬從無到有,每隻通過國際標準認證的搜救犬都是國家的寶貝,牠們過著與寵物犬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嚴格控管飲食、作息,持續訓練,保持最佳狀態,就為了在關鍵時刻,拯救生命。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赤腳英雄養成記】
09/21(一) 22:00首播
09/26(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