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氣候協議 歐盟將中國視為氣候治理的談判夥伴還是對手?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中歐氣候協議 歐盟將中國視為氣候治理的談判夥伴還是對手?

2020年09月17日
文:曾楚希(E3G智庫氣候外交團隊高級政策顧問)、珍妮弗・托爾曼(E3G智庫氣候外交團隊政策顧問)
在9月14日中德歐領導人舉行視訊會議前夕,歐盟期待中國制定強有力的氣候目標。

上海一家太陽能電池板工廠,其產品將出口歐洲。圖片來源:Alamy

今年6月舉行的中歐視訊峰會在閉幕時並沒有像以往那樣,發表聯合公報和新的廣泛合作議程。相反地,雙方在各自的新聞簡報中強調了不同的重點。這次會議體現了歐洲新的對華 「三分法」——即把中國視為談判上的伙伴、經濟上的競爭者和系統性的對手;而中方的簡報則強調對歐合作的潛力。

隨著中歐關係受到越來越多的公眾關注,歐洲公眾對與中國的合作持謹慎態度,除非合作明顯有利於歐洲的核心利益。正在進行的貿易談判和包括氣候變遷在內的跨領域國際合作同樣也是如此。

儘管局勢持續緊張,歐盟和中國都清楚,保持對話至關重要。作為現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仍然期望促成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歐盟27國政府首腦在今年晚些時候舉行會晤。此外,中國外長在他最近的歐洲五國之行中 強調,有必要在多邊主義問題上與歐盟合作。然而,合作的挑戰依然存在,歐盟不再認為中國在對待多邊主義問題上的立場與其一致。

氣候合作是多邊主義成功的關鍵嗎?

儘管貿易將是9月14日中德歐領導人視訊會議的焦點,但如果認為氣候問題不在峰會議程之內,或者在更廣泛的關係中並不重要,那就錯了。

歐洲領導人通過歐盟的長期經濟增長戰略「歐洲綠色政綱」,承諾到2050年實現氣候中立。 「歐洲綠色政綱」要求歐盟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伙伴合作,構建具有氣候韌性的低碳技術供應鏈,並製定永續產品標準。因此,氣候問題將日益成為歐盟對外貿易政策的核心利益。

對中國而言,在歐洲對華疑慮日增之際,氣候合作增強了中國作為世界舞台上負責任大國的可信度。

行勝於言:重建信任

歐盟是將中國視為全球氣候治理的談判夥伴還是對手,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在談判桌上帶來了什麼。這些提案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歐洲的核心利益,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以下是歐盟將關注的三個關鍵領域:

1.有力可信的氣候目標

歐盟設定了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歐洲各國領導人承諾在2020年年底前提高中國的國際氣候目標,並有可能在今年年底,也就是12月12日《巴黎協定》五週年之前作出最終決定。

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6月的峰會上提出了中國採取可信的氣候行動的三個基準:

  1. 履行《巴黎協定》下的承諾
  2. 致力於實現淨零排放
  3. 將「脫碳」擺在下一個五年規劃的核心位置

在歐洲內部的討論中,人們對中國煤炭「復甦」的擔憂與日俱增,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中國目前在正在建造、擬定建造的燃煤電廠全部完工,這些項目的終身排放量將相當於歐盟年排放量的近7倍。歐盟將密切關注北京在下一個五年規劃中的優先事項,因為這將決定未來幾十年全球排放的變化趨勢。

2. 債務減免,實現全球綠色振興

2021年的債務清償方式,將決定各國在財政上是否有餘地投資於韌性和綠色振興。 72個低收入國家的公共外債總額中,對華債務佔比 20%。

中國承諾通過多邊機制提供債務減免和財政支持,對於幫助開發中國家在新冠疫情危機後更好地重建至關重要。中國政府參與20國集團債務暫停倡議是一個可喜的跡象。然而,目前還沒有協議確保私營部門和像政府債權人一樣在債務問題上採取一致行動。未來歐盟還希望中國支持有關擴大債務減免機制的對話,包括2021年與20國集團輪值主席國義大利的對話。

3. 進一步調整氣候和永續性標準

歐盟將期待與中國在永續產品標準方面達成更多的一致,其中包括共同努力協調綠色金融的分類目錄,推動更多公共和民間資金對氣候友好型項目的投入。雙方還可以更密切地合作,制定「零毀林」供應鏈的標準,同時解決氣候和生物多樣性問題。

不容忽視的美國

當歐洲忙於權衡對華關係的這三個因素時,也不能忽視複雜的美歐關係。歐盟正越來越多地與美國就對華政策問題進行對話 。然而大多數歐洲公民支持積極自主的歐洲議程,而不是在中美對抗中「選邊站」。

雖然11月美國大選的結果將對未來關係產生重大影響,但歐盟正準備出台一項外交政策,確保其「開放的戰略自主權」,同時避免在大國對抗中「踩雷」。

與此同時,下一步就看中國的行動了。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中歐氣候協議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