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關注鯨豚生態與在地漁業議題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今年透過40位調查員走訪濱海19縣市海岸,紀錄廢棄漁具形式與尺寸,再於東部14處漁港進行漁民訪談,綜合照片與訪談結果,製作全出第一本廢棄漁具圖鑑,22日舉行發布記者會,並公開於網站供大眾下載,藉此呼籲政府儘速管理廢棄漁網漁具。
大紀元報導,黑潮董事張卉君表示,海洋污染一類來源於民生消費廢棄物,另一類則是漁業廢棄物。現在環保署多針對民生廢棄物處理,但漁具較沒有系統的整理及措施。張卉君說,比起末端不斷的淨海移除,我們更需要從源頭開始管制,漁業署已踏出第一步,未來更需要漁民一起配合,才能減少幽靈漁具對海洋資源的傷害。
計畫顧問、澄洋環境執行長顏寧說,每年全世界鯨豚因漁網纏繞而死達30萬隻,相當每天有800隻;另外台灣活體擱淺海龜中,漁業誤捕比率約5成,其中10%是遭廢棄漁網纏繞。
台灣刺網漁業為沿近海最主要的家計型漁業,主營刺網漁業漁船7,662艘、兼營2,524艘,已占全國總漁船數量約一半。但大量使用的網具,可能因天候不佳、漁具衝突或意外丟失,成為海中廢棄漁網。根據海洋保育署統計2019年海底清理量,以廢棄漁網漁具占60噸,為海廢最大宗項目。
據農傳媒報導,黑潮表示,發表《東海岸漁業廢棄物圖鑑》只是第一步,未來規劃發表西部海岸漁業廢棄物圖鑑、離島海岸漁業廢棄物圖鑑。顏寧表示,透過公民科學家活動,若民眾看到海洋生物卡網、纏繞廢棄漁具,可以拍照提供給他們做系統化的整理,以進一了解台灣廢棄漁具目前狀態以及對生態造成的影響。
不過,漁業署預告《刺網漁業漁業標示措施》草案,2011年起實施刺網漁具實名制,若刺網漁具於使用時毀損,不可任意棄置於海洋,漁民要負責載運回港,若無法載運回港,則負有通報義務;漁業署在漁港區設有「漁業廢棄物暫置區」。
漁業署科長邱宜賢對農傳媒指出,漁民從海上帶回來的廢棄漁網具可以先放置在漁港的漁業廢棄物暫置區,交給政府處理即可;把漁業廢棄物帶回漁港內還有獎勵措施,包括出港作業的飲用水或食物包裝容器,甚至是作業時隨同漁獲撈上來的垃圾,也別丟回海裡,把它們都帶回來,交到漁業廢棄物暫置區,即可獲得每公斤10元的獎勵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