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裡的海洋生物中譯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老人與海》裡的海洋生物中譯

2025年03月10日
轉載自臺師大翻譯所(NTNU GITI);文:臺師大翻譯所
編按:本篇由臺師大翻譯所撰文,帶領讀者細讀文學作品《老人與海》中的各種海洋生物,藉由書中描寫的生物習性、樣貌,比對各個譯本不同之處,從翻譯角度看海洋生物多樣性。

鬼頭刀。此為示意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3.0)

《老人與海》講述古巴老漁夫與大魚搏鬥的故事,那堅毅不屈的生命精神與硬漢形象深深留在許多讀者心中。這部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歷來許多文學名家與知名譯者翻過的作品,如張愛玲、余光中、宋碧雲、楊照等都出過中文譯本,各有不同的特色長處。本篇文章中,小編想聚焦在裡面出現的海洋生物,看看各譯本的翻譯是否有所不同,而不同的翻譯又如何影響我們對作品的解讀?

Dolphin or Dolphin Fish?

書中屢次提到dolphin在海上追飛魚,漁夫也捕食dolphin以補充體力、應付大魚。英文中的dolphin讓人馬上聯想到海豚,但比對不同的中譯本會發現,楊照、宋碧雲的譯本翻成「海豚」,張愛玲、余光中則翻成「鯕鰍」(學名Coryphaena hippurus,英文俗名為dolphin fish或mahi-mahi,俗名為鬼頭刀),哺乳類的海豚與魚類的鬼頭刀,兩者在讀者心中所喚起的畫面可說是截然不同。

究竟是海豚(dolphin)還是鬼頭刀(dolphin fish)?讓我們再來看看書中描述。書中說dolphin會追捕飛魚為食、身體呈金綠色並有紫色條紋,且身體會在飢餓、迫切捕食時變色。根據大英百科,鬼頭刀(mahi-mahi)身上呈現具辨識度的鮮豔金色與綠色;據東部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鬼頭刀身體會隨危急緊迫或死亡等情況變色,符合書中的敘述。在老人捕魚的墨西哥灣、大西洋附近確實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海豚,但體色多呈灰白,沒有書中形容的金綠色澤與變色的情況。

書中更提到這位古巴老漁夫把捕到的dolphin叫作「dorado」。在大英百科中,鬼頭刀另有一西班牙語俗名dorado,意思為golden,表示其金黃體色。由此種種可見,《老人與海》中老漁夫所吃的dolphin應該是鬼頭刀,而非海豚。由於「鯕鰍」不是台灣讀者所熟悉的俗名,還是翻成「鬼頭刀」較為妥適。

鬼頭刀與海豚的對比,讓小編聯想到廖鴻基在〈鬼頭刀〉一文提到,鬼頭刀與海豚是少數敢接近船隻的海洋生物,但鬼頭刀眼神高傲銳利、不懼船隻,肆無忌憚地追捕飛魚,如同「海中的一把刀」;海豚則是友善活潑、眼神彷彿帶笑。若想到老漁夫是將海豚而非鬼頭刀捕上漁船,捶至奄奄一息,讀者的感受會大大不同。

其實《老人與海》中也有提到一種海洋哺乳類動物「鼠海豚」(porpoise)[1],與海豚是相似但不同科屬的物種。老漁夫看著牠們在船邊嬉戲玩鬧,感嘆牠們和飛魚一樣都是人類的朋友;顯然比起作為食物的鬼頭刀,鼠海豚對老人別有一層同伴的意義,撫慰他在海上的寂寥。

補充[1]:感謝本篇貼文留言區熱心讀者與鯨豚專家參與討論,指出《老人與海》中出現的「porpoise」,從寫作時代的語用推斷可能泛指小型大洋性海豚,而不一定如現在指稱「鼠海豚」,並根據書中描述靠近船隻、大群出沒等社會行為,應譯為「海豚」較妥。從此例也可見翻譯時,在考察上所需下的功夫不容小覷,小編也以此自勉。

Sucking fish

書中描述與老人抗衡的馬林魚體型碩大,身邊圍繞著sucking fish。楊照譯本將sucking fish翻為「幼魚」、宋碧雲的譯本翻為「乳魚」,但此處指的應是會以吸盤吸附大魚、以其殘餘食物為食的鮣魚。在世界魚類資料庫(FishBase)也查到,有一種特別喜愛吸附在馬林魚身上的鮣魚種類(大盤短印魚,學名Remora osteochir,英語俗稱marlin sucker)。小編覺得此處若能準確翻譯,更能彰顯漁夫對魚的精確了解。


正與一群舟鰤一起活動的遠洋白鰭鯊。此為示意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2.5)

Galano

在老人捕獲大魚後,許多鯊魚聞到血腥味而來,想要分一杯羹。其中一種鯊魚galano,書中形容牠攻擊性強、會吃腐物甚至咬食船槳。張愛玲將其音譯為「加朗諾」,讓人有些不明所以,宋碧雲翻成斑鯊(學名Atelomycterus marmoratus),楊照則翻為星鯊(學名Mustelus mustelus)。但根據美國國家海事歷史學會,雖然在當時的古巴漁夫間,galano只是某類鯊魚的泛稱而不專指特定魚種,但書中描述galano有棕色身體,胸鰭尖端為白色,食腐且性情凶猛,較符合長鰭真鯊(Carcharhinus longimanus)的特徵。

在老人孤獨的遠征中,這些海洋生物就是他的同伴,也是可敬的對手,可見準確的翻譯十分重要。由以上幾個例子可見,譯者須要做充分的考察研究,並考量到讀者的理解程度、文化背景,才能決定最合適的翻譯,以幫助讀者順利進入原文的世界中;若無法正確翻譯,將會無法傳遞原文的意象跟深度。

※本文轉載自臺師大翻譯所 NTNU GITI粉絲專頁


海明威在古巴的住處維吉亞農莊,他在那裡寫下了《老人與海》。此為示意圖。照片攝於1946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