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2002年開始,推動「以價制量」、「限塑政策」,包括超市、超商、百貨、量販店等等,納管了14大類、10萬家業者。塑膠袋使用量加總,每年可以減少45億個,不過塑膠袋使用量依舊驚人,每年仍高達155億。
傳統菜市場,非限塑政策的管制場所,成為塑膠袋使用最大的集散地。新北市環保局循環資源科長蔣本芝指出,傳統市場多是裸賣食材,限塑政策對直接接觸食物的提袋並沒有管制,塑膠袋成本便宜、乾淨、使用方便、免費索取,造成攤商及消費者無節制的使用。
然而民眾使用量極大的塑膠袋,能進入回收系統再利用的,卻少之又少。回收業者李哲賢帶領採訪團隊進入塑膠回收場,滿坑滿谷的塑膠回收物,有小朋友的玩具、小腳踏車、安全帽,「連女生的內在、外在美都有」,沒有仔細分類,全部打包過來,光是人工揀選,就是個大工程。
李哲賢指出,地方清潔隊收來的資源回收物都會標售,但類目只載明「塑膠」,沒有做好分類,只要是塑膠品,業者都要收。他特別點名回收的塑膠袋,「讓我很頭大」,材質不明、又髒又油,增加後端處理的麻煩,末端處理業者拒絕收取,上百噸無處去的塑膠袋,只能減容壓磚堆在戶外,日曬雨淋5、6年,都已經發葉長出草。
塑膠袋衍生的陸地公害,讓環境志工疲於奔命,呼籲減量,如果棄置塑膠袋流入海洋、河川,造成生物誤食及水源污染,終究會經過食物鏈,再回敬到人類身上,從生活中減少塑膠袋使用量,是迫切議題。
為了削減一次性塑膠袋的環境威脅,新北市與荒野保護協會在蘆洲打造全台第一座「不」塑菜市場。民眾若自備環保袋,攤商會主動提供優惠折扣,市府亦推出減塑集點贈品誘因,加上荒野志工的減塑教育,形塑消費者的減塑行動。
荒野保護協會減塑小組組長陳逸樺談到,宣導減塑不是要仇恨塑膠,塑膠是中性的東西,沒有善跟惡,是人類使用方式錯誤,要改變使用一次就拋棄的習慣。
環保作家涂月華也以自身的不塑生活經驗,傳遞綠色消費觀念,親身示範上市場不需要任何塑膠袋,就可以採買的訣竅,「不塑與環保不等於失去生活品質」,身為自主性高的消費者,上市場時可以優先選擇小農直售、友善環境的店家及包裝。當消費者展開免塑行動,少用塑膠袋,業者營業成本降低,消費者獲得實質回饋,也可以減輕環境負擔。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菜市場好「塑」Pay】
09/28(一) 22:00首播
10/03(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