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台灣塑膠物質流——苦(寵?)兒流浪記 | 環境資訊中心
看守綠生活

盤點台灣塑膠物質流——苦(寵?)兒流浪記

2025年01月09日
文、圖:看守台灣

台灣雖然是個蕞爾小島,沒有多少化石燃料礦產,卻是個石化王國,同時扮演著塑膠加害國與受害國的角色:每年從國外進口大量原油、塑膠料或者是廢塑膠,生產成塑膠料或塑膠品,然後再大量出口。

根據環境部粗略的物質流盤點,2022年台灣國內產業為了生產製造、銷售販賣及使用塑膠料/品,從國外進口982.1萬噸的原油、136.2萬噸的塑膠料、24萬噸可再生的廢塑膠(以「產業用料」[1] 名義進口),以及58萬噸的塑膠製品,加上從國內回收的廢塑膠104萬噸,總共吸納了1304.3萬噸來自世界各地、處於塑膠不同生命週期的物料或物品。

圖1:2022年台灣廢塑膠物質流盤點。

國內產業這1304.3萬噸的物質吞吐量中,產出952.27萬噸的塑料,加上進口136.2萬噸塑料所產生的塑膠製品,整體塑膠產量可達1088.47萬噸,同時有高達157.83萬噸的物質損失或廢棄。

1088.47萬噸的塑膠產量,加上輸入的塑膠製品58萬噸,來自過去庫存的塑料4.089萬噸,共供應國內外市場1150.56萬噸的塑膠,佔全球2022年塑膠產量4.003億噸的2.86%,為台灣人口佔全球人口比例(0.29%)的9.91倍,實際上也遠高於國內需求,因此大部分是出口賺取外匯,其中以塑膠料型態出口的有814.7萬噸,以塑膠製品出口的有136.2萬噸;供國內消費使用的199.66萬噸,佔整體塑膠供應量僅17.35%。

儘管國內實施減塑政策已20餘年,2018年時前環保署還曾誓言要於2030年全面禁止塑膠購物袋、免洗杯、免洗餐具及吸管的使用,後來並陸續將減廢措施擴張到網購包裝、旅宿用品、蔬果裸賣等,但眾多措施一來涵蓋產品及場所範圍有限,且約束力道不足,因而成效有限,二來並未直接管制塑膠生產,使得受影響業者可以轉移生產品項、開創新市場,加上有國外龐大市場可吸納國內無法消化的產出,因此國內塑膠相關產業的物質吞吐量多年來一直沒有多大變化,與整體市場景氣的關聯性遠高過減塑措施;國內塑膠用量及製造塑膠料/品的過程中的物質廢棄或損失量,還有廢塑膠處理量甚至還在增加(如表2與圖2),突顯全面性的資源使用或廢棄物總量管制及源頭減量策略,不可或缺!

表2. 2018-2022年台灣國內塑膠相關產業的物質吞吐情形(單位:萬噸)。資料來源:整理自環境部塑膠物質流盤點資料。

再從塑膠原生料與再生料的原料使用情形,來一窺塑膠的資源循環成效。在2022年這1304.3萬噸的物質吞吐量中,最後會變成原生塑料的石油達982.1萬噸,佔了75.3%;會變成再生塑料以及其實是被燃料燒掉而未循環回去的廢塑膠(包括國內回收再利用量104萬噸,加上進口的廢塑膠產業用料24萬噸),則總共僅佔9.8%。顯見,塑膠的循環經濟,仍得加把勁。

圖2. 2018-2022年台灣塑膠相關產業的物質吞吐情形

近幾年來,來自國內產業活動與民生活動的廢塑膠處理量持續增加,根據環境部物質流盤點數據,2022年的廢塑膠處理量就較四年前的2018年大幅增加了143.52萬噸;且2021年起還以每年55萬噸左右超速增加,令人怵目驚心;這其中尤以焚化及回收再利用的數量成長最為迅速!而2021年的回收再利用量雖較前一年大幅增加44.5萬噸,但其中有一部份是被拿去做成SRF(約11萬噸)或當作輔助燃料(2.17萬噸),最終也是燒掉,與焚化殊途同歸。(見表3)

表3. 台灣國內產業活動與民生活動排出的廢塑膠處理情形(單位:萬噸)。資料來源:整理自環境部塑膠物質流盤點資料

不過,廢塑膠焚化量的驚人成長,可能有一部份來自於垃圾採樣分析的偏差,以及各年度物質劉盤整數據基礎的不一:2018年,在環團督促政府做好廚餘回收以因應垃圾危機的呼聲下,前環保署開始以垃圾中廚餘含量做為廚餘回收成效重要指標,同時把垃圾成份分析工作下放各縣市政府。

結果各縣市環保局只挑選有在回收廚餘或廚餘產生量較少轄區的清潔隊垃圾車的垃圾進行採樣分析,使得垃圾中廚餘含量在廚餘回收量屢創新低、至今仍徘徊低谷的情境下,不合理地一路從2017年的全國平均38.14%、2018年的34.48%、2019年的31.12%,降到2022年的15.8%,這結果因而導致垃圾中其他成份含量的數字跟著提高,其中塑膠含量從2017年的16%、2018年的17.79%,上升至2022年的28.4%;而另一主要成份的紙類,2017年時36.12%,微幅上升至2022年的36.6%、2023年的39.74%。

從紙類含量相對不受廚餘偏差數據影響的情況來看,塑膠焚化量應是有增加,但增加量沒有環境部盤點數據那麼誇張。假定2022年垃圾中廚餘含量仍是一如2018年維持在34.48%來推估垃圾中塑膠量,再加上以事廢聯單申報量佔送進焚化廠事業廢塑膠七成來推估的事業廢塑膠焚化量(理由見SRF的料源一節),粗估2018年的廢塑膠焚化量為113.2萬噸,2022年廢塑膠焚化量則為125萬噸,比2018年增加11.8萬噸。(如圖3)

圖3. 2018-2022年台灣廢塑膠處理情形

推估調整後的廢塑膠處理量,於最受新冠疫情影響的2020年下降,然後於經濟成長大爆發的2021年巨幅上升,似乎較原本數據更符合我國經濟脈動。不過,2022年較2018年多了83.2萬噸,仍是令人心驚。雖然這些處理量,並非全都是當年度產生的垃圾,有的是過去暫存而於當年度排出(尤其2015年開始垃圾堆置危機日趨嚴重,這部份可能不少),有的是過去消費而於當年度廢棄排出(尤其2021-2022年開發活動蓬勃,這部份可能也不少),無法由此即推得當年度消費使用後排出的廢棄物產生量,但從這些處理量成長的幅度來看,這幾年的廢塑膠產生量,應該也有難以漠視的增長。以推估增加的廢塑膠焚化量中,垃圾中塑膠量貢獻了13萬噸,這數量級合理反映了新冠疫情造成民眾習於外帶外送網購以及帶口罩等所造成的塑膠用量增加;而事業廢塑膠整體而言也是增加(參見SRF的料源一節),但因政府推動SRF政策而使得其焚化量少了1.3萬噸。

這一加一減,廢塑膠焚化量共增加了11.8萬噸,這也部份解釋了為何政府如火如荼推動SRF,卻未能有效緩解垃圾危機。(參見表4與圖4)

圖4. 2022年台灣廢塑膠物質流盤點(推估調整後)

註釋

[1] 所謂的「產業用料」,是會被產業界買來當原料的廢棄物,如廢紙、廢塑膠、廢金屬。經環境部公告為產業用料的廢棄物,輸出入得免申請許可。

※本文轉載自看守台灣協會〈塑膠(苦?寵?)兒流浪記 —— 台灣塑膠物質流〉,原刊於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