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田的循環農業學 纖維再利用、生物炭有機耕作 減廢又固碳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鳳梨田的循環農業學 纖維再利用、生物炭有機耕作 減廢又固碳

2020年10月23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李育琴 屏東報導

鳳梨是高屏地區熱帶農業重要的經濟作物,近年外銷和國內糕餅加工使用量上升,使得耕地面積不斷增加。高雄區農改場指出,高屏地區鳳梨栽培面積約5000公頃,占全台生產面積的43%,而鳳梨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農業剩餘物量相當大。這些剩餘物過去都當成農業廢棄物,有些打碎回到田間作為堆肥,或當成垃圾焚化處理。在循環經濟的概念下,農業剩餘物的處理有更積極的解決方法。

高雄區農改場昨(22)日在屏東銘泉生態休閒農場展示循環農業研發和應用成果,針對鳳梨生產過程如何減少廢棄物、改善土壤品質、友善環境,以及鳳梨剩餘物的加值應用,進行示範說明。

鳳梨剩餘物量占植株八成,農改場研發鳳梨纖維利用。攝影:李育琴

鳳梨剩餘物占八成  推鳳梨纖維再利用

高雄區農改場助理研究員侯秉賦指出,鳳梨果肉僅占果實的六成,鳳梨的果皮、植株等剩餘物占全株達八成,可循環利用量大。農改場除了將鳳梨剩餘物製作成液肥,供作物使用,達到養分循環,也開發抽取鳳梨葉纖維,進一步編織成提袋或製成紙類產品。

鳳梨取纖曾經是國內一項農產加工產業,根據屏科大碩士李婉瑜的研究,台灣應用鳳梨纖維紡紗織衣的技術有上百年的歷史,在1940年代曾經有許多農民投入栽種鳳梨取纖的工作,後來隨著棉花和其他纖維從國外大量輸入,鳳梨取纖的產業因此沒落。

高雄區農改場將鳳梨葉透過手工及機器抽取纖維,經過曝曬和編捻成線,再進一步編製成提袋;此外,透過與紡織綜合研究所合作,將鳳梨纖維與棉混合精梳成紗,說明鳳梨纖維利用的可行性。在現場則展示實際取出的鳳梨纖維和手工編製品及紙品。

生物炭應用  鳳梨田土壤改良、減少雜草 

除了鳳梨剩餘物量大,農民在鳳梨田間實際栽種會遇到的問題還包括土壤酸化、肥料有效性不足,以及抑制雜草的困難。高雄區農改場副研究員張耀聰指出,鳳梨是嗜酸性作物,長期耕作使土壤酸化更嚴重,連帶也使耕地中的磷肥有效性不足,而生物炭可以有效改善這些問題。

生物炭覆蓋鳳梨田畦可抑制雜草生長,避免使用塑膠布抑草蓆。攝影:李育琴

農改場此次合作進行試驗的銘泉生態休閒農場,目前全園28公頃的鳳梨田皆為有機栽種。早在半世紀前,銘泉就已在屏東沿山公路開始種鳳梨,這片土地為酸性土壤,非常適合鳳梨生長。而銘泉農場歷經世代傳承,2003年現任農場主人吳堅銘逐步轉為有機耕種,更關注生態棲地的復育,在農場建構友善生態的環境,吸引珍稀蛙類和鳥類來此棲息,成為淺山國土綠網的綠保農場。

銘泉農場將50年的鳳梨田打造成友善生態的綠保有機農。攝影:李育琴

張耀聰指出,銘泉為有環境永續理念的農場,過去長期耕種累積的問題,可利用生物炭的應用來加以改善。在試驗田區實際施用稻殼、菇包和果樹枝條製成的生物炭,改善了土壤的pH值,也使有機質肥料的保肥度增加,此外在畦溝間覆蓋生物炭,可抑制雜草生長達50%。對於不用除草劑、減少使用塑膠布抑草蓆的有機農場來說,可減少農業廢棄物,以及塑膠微粒進入土壤的可能。此外,使用生物炭也有碳匯的功能,可幫助減緩氣候變遷。

農場主人吳堅銘表示,有機鳳梨田的雜草管理確實是很大的困擾,在不使用塑膠布的前提下,生物炭可以抑制雜草,減輕農民除草的辛苦。不過生物炭的成本仍太高,對農民而言是另一個負擔。除此之外,若能將鳳梨剩餘物製作成生物炭,完全利用回歸到農地會是更好的農業循環。


高雄區農改場副研究員張耀聰說明生物炭在鳳梨田間的應用。李育琴攝

農民農業生產所產生的剩餘物,若能直接在田間做成生物炭,回歸農地,可免去搬運或額外購買生物炭的成本。花蓮區農改場就推出了中小型農戶自製自用規模的稻殼炭化裝置,提供農民自製的選項。不過張耀聰指出,農民自製生物炭須注意空污排放問題,生物炭業者也表示,各種材質的生物炭成份不同,業者生產的生物炭經過檢驗,對於土壤改善已有實質成效,可減輕農民自製產生的困擾。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