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極圈熱浪 北極海冰創最晚結冰紀錄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西伯利亞極圈熱浪 北極海冰創最晚結冰紀錄

2020年10月27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衛報報導,西伯利亞北極海冰最主要分布地區到了10月下旬還沒開始結冰,創下有史以來最晚結冰紀錄。

西伯利亞北極海冰最主要分布地區到了10月下旬還沒開始結冰。示意圖。照片來源:NASA/Kathryn Hansen

人為氣候變遷影響北極地區 結冰時間延後

氣候學家說,位於西伯利亞北極圈的拉普捷夫海(Laptev Sea)年度結冰時間延後,是俄羅斯北部異常長時間高溫和大西洋海水入侵所致,且很可能在全北極產生連鎖反應。

當地繼破紀錄熱浪、去年冬天結的海冰又特別早融化之後,海洋溫度最近又攀升至高於平均溫度5℃以上。

即使是在一年中的這個時節,太陽每天在地平線上僅有一到兩個小時,北極吸收的熱量還是要花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釋放到大氣中。

拉普捷夫海的海冰過去有其季節性的規律,健康的海冰曲線是平緩的。但現在,北極地區的無冰海域空前廣大。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拉貝(Zachary Labe)表示:「今年入秋至今,西伯利亞北極地區幾乎沒什麼結冰跡象,過去從沒見過這樣的狀況。」他說,這看起來就是人為氣候變遷的影響。

西伯利亞熱浪與大西洋暖流湧入影響了北極結冰

「2020年的北極變化很大。如果不系統性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21世紀中葉,第一個無冰的夏季來臨的可能性越來越高。」拉貝說。

根據稍早的一項研究,今年西伯利亞熱浪是工業和農業碳排所致的可能性,是自然發生可能性的600倍以上。

氣溫升高不是影響冰層形成的唯一因素。氣候變遷還將更多暖和的大西洋洋流推向北極,打破了溫暖深層海水和冰涼表面海水之間的分層,也使海冰更難以形成。

「這使得海冰量持續探底。2007年至2020年這14年,是1979年以來衛星記錄中海冰最少的14年,」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資深研究科學家邁爾(Walt Meier)說,北極地區許多古老的冰正在消失,只剩下比較薄的季節性冰。整體而言,平均冰厚度是1980年代的一半。

邁爾說,這個趨勢可能會一直持續,直到北極地區首次夏季無冰。資料和模型顯示,這種情況很可能在2030年至2050年之間發生。「問題不是會不會,而是什麼時候。」邁爾說。

過去結冰時的拉普捷夫海。照片來源:維基百科/Aerohod(CC BY-SA 4.0)

拉普捷夫海延後結冰 可能間接削弱吸碳能力

科學家擔心,延後結冰可能回過頭來加速冰量的減少。眾所周知,結冰量減少的同時,會縮減地球上能將太陽熱能反射回太空的「白色區」,但這不是北極暖化速度是全球平均兩倍以上的唯一原因。

拉普捷夫海被稱為冰的發源地。初冬時,沿海開始結冰,接著往西漂移,攜帶養分,穿過北極。春季時,冰在格陵蘭島和斯瓦爾巴特群島之間的弗拉姆海峽開始融化。如果拉普捷夫海結冰時間變晚,則冰會變少,更有可能在到達弗拉姆海峽之前就融化。這可能使北極浮游生物的養分減少,進而減弱了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更多的無冰海域會使北冰洋上層的擾動增加,把更多溫暖的水從深處往上帶。

魏格納研究所(Alfred Wegener Institute)海冰物理學專家亨德理克(Stefan Hendricks)博士說,海冰情勢危急但並不意外,「長期以來學界一直都有這樣的預測,但決策者對此根本沒什麼反應。」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