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才是城市漫步天堂?台灣五城市列入國際評鑑指標 | 環境資訊中心
享綠生活

哪裡才是城市漫步天堂?台灣五城市列入國際評鑑指標

2020年11月15日
轉載自城市學;文:高宜凡;攝影:陳之俊、蘇義傑、陳柏年
過去100年,人類建立了以「汽車」需求為主的道路城市,但未來,應該輪到「行人」當主角了。國際組織「交通與發展政策研究所」最近公佈〈行人優先〉評鑑指標,希望找出對行人最友善、也最適合步行漫遊的城市。這次也有五座台灣城市被列入比較,成績如何呢?

走在台灣城市街頭,你內心應該常出現這句OS:「這路到底給不給人走啊?」你得面對橫衝直撞的汽車跟大卡車、不時騎上人行道的機車跟腳踏車、過個斑馬線都會被喇叭催、許多騎樓和步行空間常被佔用。連身強體壯的成年人都覺得寸步難行了,更何況推著嬰兒車的家長、或步履蹣跚的銀髮族呢?

長年推廣綠色交通的「交通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Transporta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y,簡稱ITDP),最近公佈〈行人優先〉( Pedestrians First )報告,運用OpenStreetMap、OpenMobilityData和歐盟委員會資料,評測全球近千座城市,希望找出步行者的天堂在哪裡?


圖片來源:ITDP〈行人優先〉報告

特別的是,這次也有五個台灣城市被ITDP納入評鑑,一起來看看吧!

便利、可及、無車化,巴黎、波哥大、香港領先

仔細看,〈行人優先〉對城市的步行友善程度,提供了五個基本評量指標:

  1. 公共服務便利度:距醫療保健和教育等公共機構不到1公里的城市人口百分比,對兒童和長者而言,這些公共服務最好步行可達,
  2. 大眾運輸可及性:十分鐘內(約500公尺)可抵達大眾運輸系統的城市人口百分比,不必開車出門,就能抵達各種目的地,
  3. 街區分佈:更小尺度、更密集的街區規劃,更適合步行與日常採買,
  4. 人口密度:平均每公里的居住人口,人口愈稠密的城市,愈需要友善步行空間,
  5. 無車空間:居住在無車區(如公園、人行道、廣場)100公尺內的城市人口百分比。

在「公共服務便利度」方面,以「花都」巴黎的85%最高,其他包括英國的倫敦、德國的柏林、日本東京,都有77%以上的表現。

再看「大眾運輸可及性」,受限資料不足,許多城市在這項目都難以評測,以近年致力打造健全公車系統(如BRT)的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Bogotá)表現最佳,不僅成為該城市特色,更大幅改善市區交通和街道景象。


資料來源:ITDP〈行人優先〉報告

至於「禁止車輛通行的城市空間」,以地小人稠的香港(85%)表現最好,這點不僅能提升行人和觀光客的漫遊體驗,還能同步降低城市的空氣污染和噪音問題,對於改善都市環境和熱島效應也有正面效應。

最後看五座受測的台灣城市,以新北市(Xinbei)的成績最好,數據顯示有60%的居民距教育和醫療等公共服務機構不到1公里,多達43%居民住在無車空間附近。


資料來源:ITDP〈行人優先〉報

值得注意的是,或許因人口分布密度和交通活動範圍,這次ITDP其實把台北、新北、基隆和桃園當成同一都會區,視為一塊「北北基桃」生活圈。另一個被評的新竹市,觀測範圍也包含鄰近的新竹縣竹北市,跟台灣民眾熟知的縣市行政區域劃分有點不同。

友善「步行族」、以人為主,是好城市的必備條件

製作〈行人優先〉報告的ITDP研究員Taylor Reich觀察,整體而言,現階段的城市環境仍然對步行者充滿敵意,尤其是以汽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美國。


未來的城市空間設計,應以行人需求為主。

調閱最新統計,這幾年是自1990年之後,美國行人死亡數最多的高峰。原因可歸咎於:酒駕、超速、SUV(運動休旅車)流行、不安全的道路設計、甚至是駕駛太愛看手機等。

話說回來,為何禮遇步行者如此重要?

因為這幾年,愈來愈多專家都發現,其實「交通」才是最難減碳的排放來源,它每年貢獻全球近1/4溫室氣體,但無論是廣設大眾運輸系統、誘導民眾改用低碳運具、甚至制訂一堆罰則跟稅費(如空污費跟塞車稅),都很難止住交通部門持續攀高的排碳量。

大家這才注意到,步行不但沒有這些困擾,還能順帶改善市容、吸引觀光客、提升生活品質,實為一舉多得之舉。


首爾的清溪川將河道改為步行廣場。

於是,愈來愈多城市擺脫「汽車至上」思維,推動一系列的友善行人和空間再造計畫,逐步提高「可步行性」(walkability),讓以往被汽車和大馬路主宰的城市,漸漸改頭換面。

如台灣遊客最愛去的東京,銀座便有知名的「步行者天國」,不少歐洲城市都把市中心和老城區改為汽車禁行區,台北20年前推動的西門町徒步區,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案例。

走在這些地方,你不必再時時刻刻提高警戒,深怕被車撞到,觀光體驗和空氣品質也變好了。此外,對人口老化程度的城市來說,提高步行友善度和推動「街道生活」(street life),更是勢在必行。


行人在都市裡的「路權」亟需政府多加重視。

該怎麼開始呢?高密度的街區規劃、混合式的土地使用方式、設計更多無車化的開放空間、以大眾運輸取代一人一台的私家車、搭配「無車日」等推廣活動,是幾個基本步驟。

然而,諸多技術面之外,更重要的核心思維應該是:「城市的主角是人;而不是車!」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城市學》。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