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谷之星」專欄開設不知不覺已邁入第五年。為了生動介紹自然谷常見的動植物給大家認識,寫手們無不絞盡腦汁地在文章中融入自己的觀察經驗,或是從海量資料中將最有趣的部份整理出來。每當要寫不太熟悉的物種時,我常忍不住抱頭大叫,不過就在這個痛苦又快樂的過程中,漸漸為自己累積了更多知識。寫完文章時似乎又更認識這些動植物了。
回想當初做生態導覽時,一個小時的時間,從到最後不知道還能講什麼,進步到能彈性調整內容,甚至講上兩個小時也沒問題,並且能說學逗唱地惹大家發笑。我想功力及生物知識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建立而來的。
為什麼突然有此感觸呢?因為今天的自然谷之星也是令我抱頭大叫的物種——生根卷柏。可在自然谷木屋周邊、風水夾及桫欏叉⋯⋯等較陰溼環境發現它。長在坡腳的它們扁平可愛,讓人想幫它多拍幾張照片,甚至帶回家養!不過對我來說,除了知道它叫卷柏,生長在潮溼的坡角或地面外,瞭解並不多。對它的認識是在寫文章時大量查詢資料慢慢建立而來。
台灣卷柏科植物約有19種,它們屬於蕨類群中較原始的擬蕨類。不像一般蕨類植物孢子長於葉背,卷柏將孢子置於枝頂的孢子囊穗中。它們喜好生長在較陰暗潮溼的林緣、岩石或地上。其多分叉且扁平的外表,遠看好像柏樹的葉子,不過只要走近觀察,就會發現它比一般的柏樹葉子多了許多小葉。
生根卷柏的葉子是由兩排向兩旁生長的側葉以及兩排交疊向枝頂排列的中葉組成。特別的是,植株看似平貼離地面生長,但它沒有貼在地面上,而且如果你翻動它,就會發現在植株的基部以及主軸分叉的地方有種叫「根支體」的不定根將植株撐起,感覺就好像是踩高蹺一樣。這種構造我想是因為生根卷柏多生長在潮溼且腐植質高的地方,如果讓莖葉直接平貼在地上,應該用不了多久就爛光了。
此外,生根卷柏在遇到環境較乾旱的時候,還會將葉子向上向內反捲以保護自己。外形像柏樹、會長不定根、會反捲,我想這應該就是它名字的由來了吧!
生根卷柏外型很美,有許多人會參考其形態進行創作,市面上可以看到不少仿生根卷柏植物外形的紙雕、裝飾、布料及包裝紙……等等。在窗邊或辦公桌旁放上一小盆生根卷柏的盆栽,也為生活添增不少美感。
搜尋資料時發現,坊間有人將其曬乾做為青草茶的原料之一,具有清熱的效果。在野外受傷可將鮮品搗碎敷於傷處以止血消腫。中醫處方中亦將其水煎以治療肝炎、肝硬化、黃疸及風寒。而根據醫學研究指出,從生根卷柏萃取出來的黃酮類成分可以抗癌,對於HCT、NCI-H358和K562這三株人類腫瘤細胞具有毒殺效果,因此被廣泛使用在腫瘤治療。
雖說生根卷柏看起來頗具醫療價值,不過植物體內也可分離出會導致高血壓的醣苷衍生物,且曾有民眾在使用後產生可逆性骨髓抑制的副作用,使得白血球以及血小板降到一般值之下。大自然是我們珍貴的寶庫,有很多植物可以用來治病或促進健康。不過有任何病痛還是要諮詢醫師,千萬不要擅自使用偏方或者購買來路不明的藥品,以免延誤醫治甚至傷了身體。
蕨類是較原始的維管束植物。初學者往往會被它相似的外表及繁雜的種類搞得頭昏眼花(其實初認識其它植物也會有這樣的情況)。此時不妨從住家周邊的蕨類開始一樣一樣慢慢認識,這樣才不會有太大壓力。在觀察蕨類時可以從葉形開始,蕨葉的葉形及分裂程度是最常用來辨識物種的特徵,不妨將觀察的葉子畫下來或拍下來,再去對照書本,就可以大概知道它是那一類。另一個觀察重點是葉背的孢子,這是蕨類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要仔細觀察葉背是否有孢膜及孢子囊群。在野外可以先練習找到植株上「典型」的蕨葉,所謂的典型蕨葉系指能清楚看出蕨類是否具有孢膜、孢膜形態和生長位置;若植株沒孢膜則要能看出子囊群的形狀、分佈位置。出野外與其走馬看花,不如一次對兩三種蕨類進行仔細觀察,也許對蕨類辨別的經驗累積會更有幫助。
中文名:生根卷柏
別名:綠色卷柏、石上柏、龍麟草
科名:擬蕨類 卷柏科
學名:Selaginella doederleinii
分佈:廣泛分於台灣中、低海拔森林陰濕之環境。
特徵:
- 植株20-40公分,匍匐地面生長但不貼於地面。
- 植株扁平,枝條主軸兩側有多回分枝。
- 莖基部及分叉處有長出名叫根支體的不定根。
- 葉兩型,分別為側葉及中葉。葉背腹性明顯,葉面為深綠色,葉背灰綠色。
- 側葉兩行,長卵形向兩側平展呈覆瓦狀排列長3-5mm;寬1.2-2mm。
- 中葉兩行,長卵形相互交疊向枝頂生長,大小約側葉1/3,前後中葉的中脈相接成狹脊狀。
- 孢子囊穗為四角柱狀,常兩兩並生於小枝頂。長約2-5mm。
※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官網。
參考資料
- 認識植物-生根卷柏
- 生根卷柏- 台灣有毒中草藥毒性資料庫
- 福星花園-生根卷柏
- 台灣物種名錄-卷柏科
- 《蕨類入門》郭孟城著
- 《蕨類圖鑑》郭孟城著、遠流台灣館編製
- 《臺灣自然觀察圖鑑⑲ 藥草(二)》張憲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