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拉近人與自然的長距離步道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拉近人與自然的長距離步道

2020年11月30日
文: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插畫:玉子日記

眼前的白浪並非海浪,而是開滿步道兩旁山野間的白背芒,隨著東北季風的吹拂,雪白蓬鬆的芒草堅韌地擺動,如浪一般,映著天色一陣陣湧來。這是台灣冬季不可錯過的景色,位於東北角的草嶺古道,亦是北台灣最受歡迎的健行步道之一。

腳下踏過的路徑,眼前所見的景觀,構築起百年來台灣土地發展的故事。除了述說島嶼的開發史,古道也透露出台灣人如何與土地互動,豐沛的自然資源何以滋養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

草嶺古道是淡蘭百年山徑的其中一段。過去淡蘭古道四通八達,是台北往來宜蘭的交通要道,人們翻山越嶺,藉以交流勞動力與物資,打開島嶼產業發展之路。如今來到公路運輸的便利時代,這條山徑反而乘載了不同的價值。

淡蘭古道是台灣國家級綠道之一。「綠道」是指沿著交通動線、河流、湖泊、海岸或山脊線的天然或人為廊道。和過去運送物資目的不同,當人們踏上綠道,便是趨身親近自然,也把生物多樣性拉進我們的生活之中。

長距離的自然步道,更有保護自然棲地、建構完整生態廊道,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功能。

在國發會「建構國家級綠道網絡綱要計畫」的推動下,目前台灣已有三條長距離國家級綠道,分別為270公里的淡蘭古道、400公里的「樟之細路」和177公里的「山海圳綠道」。

這些綠道,過去是由前人在山野間運用自然素材、以人力打造而成。步道上的石砌、木構等歷史痕跡,靜靜訴說著懂得以柔軟、非侵入方式進入自然的過往。不過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許多步道卻改以大型機具修建,自然的環境因而被大量外來石材、水泥建築所占據。

倡議恢復步道自然特色的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就以手作步道的行動理念,帶領民眾反思人與自然間的關係。當我們需要走入自然環境時,應該思考如何融入自然生態,而非帶來破壞。

近年隨著國家級綠道的推動,政府和民間團體帶領民眾於山徑古道上進行復舊,以手作步道的方式,重新找回人與自然的美好互動。同時,藉由歷史資料的爬梳與自然資源調查,發掘出珍貴的人文與生態價值。

在國際間,這樣的長步道深具魅力,吸引遊客前往。例如東日本的陸奧潮風步道,是於311地震後規劃,串連起東海岸的自然保護區,遊客健行於自然之中,可深刻體會當地人仰賴自然的生活方式。而如四國遍路、西班牙聖地牙哥朝聖之路,更提供心靈淨化的長程步道之旅。

台灣的三條長程自然步道,串連起山海與人文聚落,山徑上生態資源豐富,也展現了多元的人文歷史,匯聚而成島嶼的生物多樣性。如有三、五天的假期,不妨走一趟長步道,用雙腳實際感受自然與歷史交織的時光。

參考資源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

玉子日記

居住於台北/台中,從事漫畫及插畫繪製。有感於台灣野生動物的處境,嘗試以漫畫、繪圖呈現不同的生態議題,讓更多人看到並主動關心身邊的環境,這是我能為環境做的一點點事情。環境是大家的,我們一起努力吧!個人網站「玉子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