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7日
摘錄自2020年12月04日立場新聞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人類活動已導致大量生物滅絕,並根本上改變全球生態系統、扭曲了生物模式,亦令研究物種演化的工作更具挑戰。因眼下見到的生物多樣性可能無法代表演化如何發揮作用。最新刊於《科學進展》的研究指,雀鳥演化出無飛行能力的機率實際上是僅觀察現存物種的4倍,顯示如無人類影響下,鳥類失去飛行能力比過去研究所指的更為普遍出現。
團隊分析了鳥類為何演化成無飛行能力,所分析數據包括過去12.6萬年間已滅絕的85個不同科581種鳥類。根據形態學描述,團隊確定當中166種鳥類無飛行能力,相當於已滅絕鳥類的29%。
團隊指鳥類可在無大型肉食性動物的隔離島嶼上,演化出無法飛行的特徵,這種特徵過去在各雀鳥中獨立演化出來至少150次,更曾出現過無法飛行的貓頭鷹、啄木鳥等雀鳥品種,但這些雀鳥都已消失。
這些鳥類特別容易受到人類到達其島嶼,以及人類帶入老鼠等哺乳類動物的影響;除了飛行能力之外,這些鳥類也失去對人類這種獵食者的恐懼。
領導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生態學家Ferran Sayol指出,在某些情況下無飛行能力鳥類滅絕可能導致重要的生態功能消失,其功能亦無法被剩餘物種取代;曾經屬更大群族的無飛行能力鳥類可能對授粉、傳播種子等對生態系統的重要生態功能,具重要生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