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灣的發展源自航運,航運左右了城市的興衰。滬尾開港(1858年)之前,最早是在八里坌建邑,後來由於一場洪水,住民撤回現在的淡水。內陸航運最遠到三峽、大溪,主要是運輸茶葉,之後運輸樟腦和南北雜貨。
以建埠來說,興直堡新莊最早。早在雍正年間,客家墾民即沿著淡水河的氾濫濕地,越過海濱內側的大屯山,渡過淡水河,深入台北盆地以西的新莊街,舊稱淡水廳興直堡新莊街。粵籍客家人沿著台北大湖岸邊,向淡水左岸遷移,直接耕耘頭重埔、二重埔等地,進行荒埔的修築水圳,並且在拓殖的新莊一帶定居。
當年自淡水河口向盆地內遷移的汀州客家移民,在靠近水岸的新莊街落腳。清朝乾隆年間,墾拓新莊、泰山、五股等濕地環境。當時新莊地區所產的米,由苦力挑擔經米市巷到新莊港口,送到戎克船上裝船轉運到中國大陸。客家先民興建了新莊街的三山國王廟、關帝廟以及媽祖廟。
當時大台北的開發以漳州人為主,但是漳州人、泉州人以及客家人相處並不友善。客家人因為和閩籍墾民不合,後來移居到桃竹苗地區。
新莊航運漸漸衰退,原因有二,一方面是閩南人跟客家人械鬥嚴重;另一方面,從海上載滿貨物和壓艙石往返的中國戎克船,為了避免沉船或其他緊急情況,需要減輕船身重量,因此拋棄部分貨物和壓艙石到大漢溪中,造成航道阻塞或改變水流,對航運路線造成影響。此後,人們向下游淡水河繼續建埠。最早興起的是三市街的艋舺,然而漳州人和泉州市人繼續械鬥,三市街繼續往北移,移到現在的大稻埕。

台北城的變遷歷程,如淡水河兩岸興衰史的復刻。過去是「江左為吉」,現在是「江右為吉」。日本入台後,將「台北城」全部拆除,促成了街屋的營造風格。20世紀初葉的赤峰街區,充滿了閩南南洋風格的建築,酒肆聚落、特色餐廳、手工產業興盛,從迪化街到塔城街,沿著南京西路,都是這種洋樓特徵。

2000年以後,台北城發展以台北火車站為第一核心,信義計畫區是第二核心,最新的南港重劃區是第三核心。城市從荒郊野外的稻禾綿延,轉入工業開發,再進行都市更新,轉變至新型服務業的高樓大廈。這一切發展都受限於盆地地形、以坐落在指狀山脈中間的三角地帶為主。
城市濕地的發展,方興未艾,例如永春陂的重建以及202兵工廠的濕地復育。永春陂位於信義區的濕地公園,原是國防部閒置營區,經過都市計畫變更,規劃成都會型濕地公園。202兵工廠的濕地復育計畫,位於南港軍事區域,已轉變為具有生態、教育和休閒功能的綠地。透過濕地的建設和復育,城市創造出更多的綠色空間,以因應氣候變遷和都市熱島效應的挑戰。

關渡自然公園:三大濕地生態環境

台灣濕地誌:從東亞文明到台灣與周遭島嶼的濕地變遷、人群流動與物種演替史卷

作者:方偉達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30日
ISBN:9786267555231
濕地是陸與水的交接地帶,孕育著地球萬物。在整個地球的涵蓋面積雖然不高,卻是自然物種與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生態系統,是地球的自然碳儲庫,能為大地分解毒素,更蘊含豐富的動植物基因庫,使得數以萬計的生物得以存活。此外,濕地還提供豐富的漁業資源、防洪、環境美學、遊憩和教育功用。
近年來,尤其氣候變遷與能源問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濕地的重要性,濕地的管理和恢復成為全球環境研究的重點。本書是一部恢弘博大、史詩般的作品,從人類文明與濕地的關係開始,書寫整個東亞及台灣濕地環境與人類遷徙、物種演替的交織脈絡;並進入台灣區域地理各章之後,開展歷史人文與自然科學雙軸線,始成一部氣象萬千的全紀錄濕地史。
寫書過程中,作者曾遠赴韓國、沖繩、菲律賓、越南、泰國深入探訪,尋找當地原住民的文化遺跡;在台灣的探索從北、中、南、東到離島,從空中俯瞰到海洋潛出,曾經在靜謐空虛又恐怖的夤夜穿越海岸山脈;在冬季東北季風強力吹拂下體驗箭瑛大橋的湍急溪流;從大港口之役到海灣之湖(火神的故事)想到撒奇萊雅人巴立克跟卡娜蕭的故事而動容。
台灣在東亞海域上是重要的存在。以地質構造來說,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隆起之處,因此濕地環境具有年輕、多變的特性;以人文生態來看,具有大陸及海洋系統交會的特徵;在人文考古學方面,遠古台灣人類具有美拉尼西亞、玻里尼西亞人種的特徵,閩南和粵東漢人住在台灣島的時間僅約400年,這些長時間人類與濕地的故事,都在書中展開了未曾見過的史頁。
作者簡介
方偉達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理學院副院長、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所長。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生態系統科學與管理哲學博士、亞歷桑納州立大學環境規劃碩士、哈佛大學景觀建築設計碩士。曾獲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福特保育暨環保獎。
現任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亞洲主席、社團法人台灣濕地學會理事長。曾任拉姆薩濕地公約科學技術審查委員會觀察員,主辦2024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台北年會。
著述中英文學術專書超過20部,發表期刊論文超過一百餘篇(SCI、SSCI)、專欄散文四百餘篇,曾以《生態瞬間》獲得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
資料來源
[1]陳仕泓,〈台北關渡自然公園〉,《人與生物圈》,第5期,2015年,頁114至117。
※ 本文摘錄自《台灣濕地誌》。轉載請洽野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