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透過博物館沈寂百年標本 發現緬甸瀕危新種「波巴葉猴」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科學家透過博物館沈寂百年標本 發現緬甸瀕危新種「波巴葉猴」

2020年12月22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黃鈺婷 翻譯;林大利 審校;稿源:Mongabay

全身灰毛、白眼圈、整顆頭毛茸茸的「波巴葉猴」(Popa langur,學名:Trachypithecus popa),是最近剛發表的新種靈長類。棲息在緬甸的波巴葉猴,以其棲息地附近的死火山命名。波巴葉猴的發現不只因為新奇,更因為牠們迷人的外表而造成轟動。

「牠長得就像一個戴著眼鏡的叔叔」,國際野生動植物保護組織(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簡稱FFI)亞太區專案開發長孟伯格(Frank Momberg)在訪談中告訴《Mongabay》。「牠們的長相非常可愛、非常美麗。」


波巴葉猴是烏葉猴屬中最新發現的物種。圖片來源:Aung Ko Lin(FFI)

科學家分析博物館百年標本與糞便樣本 獨立出波巴葉猴新種

波巴葉猴的發現其實是在實驗室中發生的。由非營利研究組織「德國靈長類中心」(German Primate Center)的路斯(Christian Roos)所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比對了許多博物館標本的組織樣本(包含一隻來自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已經100歲的標本),與圈養和野生動物的糞便樣本。經過幾年的基因分析,這些科學家的研究最近刊登在《動物學研究期刊(Zoological Research)》上,正式在烏葉猴屬(Trachypithecus)下獨立出波巴葉猴。

「超過100年的時間,這個新種一直沉睡在博物館裡」,這篇研究的第一作者路斯在訪談中告訴《Mongabay》。「從來沒有人仔細看過這些標本,⋯⋯,而牠也就一直被誤認為其他物種。」

目前在烏葉猴屬下總共有大約20種已知葉猴。路斯說,波巴葉猴與菲氏葉猴(Phayre’s langur,學名:Trachypithecus phayrei)在分類上關係親近,但兩者在形態上有些差異。

波巴葉猴個體數不超過260隻 才剛被發現就已極度瀕危

當大家還在慶祝新種的發現時,這個剛被描述的靈長類卻已深陷存續問題。據估計,目前野外約有4支族群,個體數總共只有約200至260隻。牠們面臨的威脅包括狩獵壓力、棲地破壞與破碎化。儘管負責記錄受脅物種保育現況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還沒評估過這個物種的狀況,但研究者認為,若以IUCN的標準來看,牠們已經屬於「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


最近描述的新種波巴葉猴。圖片來源:Aung Ko Lin(FFI)

除了波巴葉猴之外,也有很多葉猴生存受脅,包含極度瀕危的德氏烏葉猴(Delacour’s langur,學名:Trachypithecus delacouri),以及瀕危的蕭氏烏葉猴(Shortridge’s langur,學名:Trachypithecus shortridgei)與河靜葉猴(Hatinh langur,學名:Trachypithecus hatinhensis)。

狩獵與農地開發威脅  波巴葉猴棲地僅26平方公里

路斯說,目前波巴葉猴最大(可能也是最安全)的族群,位於緬甸中部曼德勒省的波巴山國家公園(Mount Popa National Park)。然而,路斯說,在這個地區內,適合波巴葉猴生存的面積只有26平方公里,可能無法維繫增長中的族群。

「棲地大小限制了牠們族群的增長與恢復,因為牠們不只受狩獵所苦⋯⋯波巴山附近的整個地區都被開發成農業用地。牠們棲息在孤立的林地上,且不再與其他棲地有所連結」,他說。

第二大族群有部分位在緬甸撣邦的「彬龍-帕達林洞穴野生物保護區」(Panlaung-Pyadalin Cave Wildlife Sanctuary),但這塊棲地與附近的石灰岩特許地重疊。


波巴葉猴的最大族群位在緬甸波巴山國家公園。圖片來源:Aung Ko Lin(FFI)

「這個地區亟需關注,因為這座保護區的人力與財政資源有限,難以保護波巴葉猴遠離侵佔物種的狩獵與農業用地,以及由一家水泥公司造成的直接與間接威脅」,孟伯格在電子郵件中寫道。「FFI已經提供了有生物多樣性補償計畫、能減緩威脅的全面性建議,包含保護與監測新種葉猴,以及提供長期金援給彬龍-帕達林洞穴野生物保護區,以提升管理工作。」

孟伯格說,FFI會幫忙落實在地保育工作,包括教育推廣以及和緬甸林業部合作等。FFI也支持在這片區域進一步執行調查工作,包含以波巴葉猴為主的研究計畫。

「緬甸目前仍有發現新種的絕佳潛力」,孟伯格說。「緬甸是整個東南亞大陸上擁有最大片剩餘林地的國家。近年來在所有類群中發現的動植物新種,都凸顯了緬甸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的事實。」

參考資料

※ 本文經授權全文翻譯自報導,如需轉載請來信:infor@e-info.org.tw

作者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黃鈺婷

大學主修外文與社會學,研究所念環境教育。期許自己做好環境資訊的轉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