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組國家隊首創「潯寶衣」 使用96%海廢寶特瓶製成 比例全球最高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環保署組國家隊首創「潯寶衣」 使用96%海廢寶特瓶製成 比例全球最高

2020年12月29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思敏報導

根據「台灣ICC海洋廢棄物監測」統計,寶特瓶為數量最多的海洋廢棄物(於2017年達高峰)。為了解決海廢問題,環保署與七縣市環保局及台灣紡織業者組成國家隊,於昨(28日)發表全球海廢原料比例最高的產品——含高達96%海廢寶特瓶製成的「潯寶衣」。

環保署表示,近年來國際知名品牌皆有推出使用海廢製成的商品,卻缺乏一套具有公信力的認證制度,確保產品的海廢來源及使用比例。因此環保署預計明年推出全球首創「海洋資源物循環標章」,建立一套供全球業者依循、申請的海廢產品溯源認證制度。

環保署發表海廢寶特瓶再製「潯寶衣」,衣服上印有「海洋資源物循環標章」。黃思敏攝
環保署發表海廢寶特瓶再製「潯寶衣」,衣服上印有「海洋資源物循環標章」。黃思敏攝

善用台灣回收與紡織優勢 打造海廢原料比例最高產品

海洋廢棄物逐年倍增,嚴重威脅海洋生態。根據灣ICC海洋廢棄物監測的海洋廢棄物統計,海廢最主要來源是生活飲食廢棄物,從數量來看,寶特瓶、瓶蓋、吸管及外帶飲料杯為最大宗。

根據海岸淨灘認養系統統計,2019年台灣共計蒐集到超過到47公噸的海廢寶特瓶。對此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執行秘書顏旭明表示,國內資源回收發展成熟,根據包裝判斷台灣海廢寶特瓶主要來自境外海漂。

面對不分國界的海廢問題,各大知名品牌紛紛推出由海廢製成的運動鞋、衣服等產品。然而顏旭明指出過去民間常見的海廢產品,仍無法全數以海廢為原料,大多需混合陸源回收的寶特瓶製成。

環保署於2020年辦理「海洋廢棄物高質化循環利用示範推廣計畫」,與七個離島及臨海縣市環保局合作淨灘,並與民間紡織業者組成國家隊,開發出原料高達96%海廢寶特瓶製成的「潯寶衣」,是目前全球使用海廢比例最高的產品。

由於海廢寶特瓶往往含有雜質,且在歷經海水浸泡及陽光照射後將劣化,若要做成紡織纖維則會面臨褪色黃化、纖維較短等不利條件。在這次環保署所蒐集到的8.4噸海洋廢棄物中,最終只有3.8噸能做為原料,預計能生產出1500件「潯寶衣」。

顏旭明表示,在生產「潯寶衣」過程中多數被淘汰掉的海廢原料不是不能用,而是取決於用在哪裡。由於衣物原料的品質要求較高,因此在製程中對海廢的篩選也較嚴格。未來廠商若將海廢應用於其他產品上,對海廢原料的品質要求就可能降低。

根據包裝判斷台灣海廢寶特瓶主要來自境外海漂。黃思敏攝
根據包裝判斷台灣海廢寶特瓶主要來自境外海漂。黃思敏攝

環保署首創「海洋資源物循環標章」 預計明年上路

顏旭明強調,雖然坊間業者、國際知名品牌皆有推出使用海廢製成的商品,卻缺乏一套具有公信力的認證制度,確保產品的海廢來源及使用比例。因此,環保署將透過「潯寶衣」示範性計畫的模式,建立全球首個「海洋資源物循環標章」認證制度。

環保署已於今年9月向智慧財產局提出「海洋資源物循環標章」的申請,目前仍在審議階段,預計將於明年中旬正式推出。

顏旭明指出,環保署將與國際認證公司共同建立海廢溯源制度,未來國內外企業都能依據此認證,採購符合嚴謹作業標準的海廢原料,此外環保署目前預計產品原料需使用達20%以上的海廢,才能獲發標章,「廠商能依據賣相、耐用度等市場需求調配海廢使用比例。」

根據國際對海洋廢棄塑膠(Ocean Bound Plastic)的定義,海廢來源包含距離海岸50公里內的陸域範圍。對此顏旭明表示未來由環保署所認證的海廢來源將更嚴格,只計入從海上及岸際撿回的海廢。

顏旭明補充,台灣紡織產業的產能很高,光是全台每年所收集到的47噸海廢寶特瓶,仍遠遠不足以提供量產所需的原料,「連每年陸域回收的11萬公噸寶特瓶都能完全處理。」因此,他樂觀期待未來全球海廢嚴重的地區,都能提供海廢原料,委託台灣紡織廠加工,成為海洋循環產品。

環保署與七縣市環保局及台灣紡織業者組成國家隊發表「潯寶衣」。黃思敏攝
環保署與七縣市環保局及台灣紡織業者組成國家隊發表「潯寶衣」。黃思敏攝

作者

黃思敏

用容量小小的腦袋練習傾聽與放空,希望所有的溫柔與善良都能被好好地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