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廢知多少? 2020年報告:一年清出1100公噸,再利用率8%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灣海廢知多少? 2020年報告:一年清出1100公噸,再利用率8%

2020年12月18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在台灣外海漂流或沉入海底的廢棄物,面貌為何、有多少?這個問題是民間與公部門長久來亟欲解答的問題。海保署成立後,透過公私協力達成「潔淨海水」願景目標,將「海漂(面)、海底廢棄物」(下稱海廢)及海洋油污染清理列為重點。今年除了即時清除超過40公噸海廢,常態性計畫清除數量已超過1050公噸。


台灣海底垃圾調查,廢棄魚網仍佔大宗。圖為調查人員於貢寮海域發現的廢棄漁網。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海保署表示,為秉持「定時清」、「立即清」及「緊急清」清理機制,持續補助地方政府強化「環保艦隊」及「潛海戰將」成立「淨海大聯盟」,除了有效清除,也加強追溯源頭調查及有效管理,從根本解決問題。

全球將海洋垃圾依位置分為海岸、海漂(面)與海底三大類,我國的分工則由環保署負責沿岸廢棄物清除,海保署負責海漂與海底垃圾清理,主要清理範圍將從民眾通報、海保署統計海廢量較多與工研院調查作業中所發現的地點著手。

目前海底垃圾是雇用人員潛水清理,清理範圍受限於潛水人員耐受壓力及水肺氣瓶可作業時間,以沿海3海浬、水深約20~30公尺區域為範圍。

【調查重要發現】
・「海底垃圾」密度最高:花蓮石梯坪
・「河口海域微塑膠」濃度最高:高屏東港溪口
・「海水表層塑膠微粒」每立方公尺水體含量最高:東北海域

海底垃圾熱點:花蓮石梯密度最高

海保署委託工研院執行海漂及海底垃圾分布調查,在16趟次、長達1萬2400公尺的調查作業中,發現海底垃圾密度分布以花蓮石梯坪最高,每平方公里2萬4048件,其次為彰化海濱8333件;而花蓮石梯坪垃圾密度,比其它國家調查結果高。

河口海域微塑膠濃度調查,從41個樣品分析顯示,微塑膠濃度介於每立方公尺0.007~1.862個之間;高屏東港溪口在10公尺等深線所採得樣品,每立方公尺1.862個「最濃」,秀姑巒溪5公尺等深線每立方公尺0.007個,在所有樣品中濃度最低。在沉積海底垃圾調查,漁網漁具仍為大宗;發泡塑膠主要出現在南部海域較多。


調查團隊於高屏溪拖網採樣分析微型塑膠濃度。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在龜山島清除的大型廢魚網。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今年海保署也委託永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結合專業潛水人員進行清理。總共於基隆市、新北市、宜蘭縣、台中市、高雄市與屏東縣6縣市、10個作業點進行87趟次的清除作業;清出重達4萬1000公斤左右的海廢,其中89%廢棄漁網為最大宗,其次是一般垃圾、鐵製品與玻璃製品,各佔3%,其餘為繩索與其他垃圾。

海水表層塑膠微粒調查 台灣東北海域密度高於西南海域

今年海保署也於台灣本島主要河川出海口、東北及西南海廢熱區、兩處民生污水廠周邊海域,進行海水及生物體內採樣及微型塑膠檢測,以分析上游污染源與下游微型塑膠含量之關聯性。塑膠微粒或微塑膠(microplastics)泛指尺寸小於5毫米(mm)的塑膠品。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連續兩年,於夏季進行海水表層塑膠微粒採樣,今年夏、秋兩季分別於東北及西南海域進行海水表層拖網調查,兩海域各有12個測點,共進行8船次,採得48個樣品,總拖網水量5504.1立方公尺。夏、秋兩季塑膠微粒含量,在兩個海域明顯不同。

夏季時,東北海域塑膠微粒含量最高,平均每立方公尺水體中有13.374個塑膠微粒,西南海域則為0.215個;秋季平均數量較低,東北海域為每立方公尺水體中有3.585個,西南海域則為0.115個。與去年夏季調查結果類似的是,東北海域數量高於西南海域。

海廢再生利用 束口袋等4產品隱藏溯源標章

在海廢再利用端,海保署委託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及嘉義縣試行辦理廢棄漁網回收、分類再利用;於離島金門縣及澎湖縣與光寶科技合作設置減容貨櫃、試行廢保麗龍回收再利用,以期解決在地海洋廢棄物問題,並結合業界力量,籌設海廢再生聯盟,透過公私部門合作,建立海廢溯源機制,目前已有17個公私民間單位加入[1]


金門環保局進行海廢保麗龍回收作業,期能透過減容貨櫃再生利用。圖片來源:海保署提供

海保署於今年委託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嘉義縣等4縣市,透過收購方式向漁民回收廢漁網;並透過現場訪視作業及教育訓練,加強地方政府及漁會管理及處理廢漁網能力。此外,編撰廢漁網回收參考手冊提供民眾下載使用。

海保署海洋環境管理組長徐仲禮說,海廢再利用率是依據清理出來的海廢去推算,而整體海洋垃圾母數無法得知,全球至今仍無法估算海廢數量,尤其是海底。依據海保署2019年6月到今年8月的統計數據,目前已清理的海廢回收再利用約8%。

海保署也以「海廢再生製品溯源標章徵選活動」,推動「海廢再生製品溯源標章」,方便民眾商品採購時一眼即能辨識,並藉由綠色消費支持潔淨海洋。今年已率先透過領帶、束口袋、原子筆、板夾等4項海廢再生製品,試辦溯源認證,在這些產品上標示標章及QR code,民眾透過掃描QR code就能取得產品的海廢成分、生產歷程等資訊。

註釋

[1]依據海保署資料,這些單位包括過去成功運用海廢保麗龍製作成鍵盤的光寶科技、齊輝環保科技以及工業技術研究院;與Adidas長期合作將海廢保特瓶製成球鞋的遠東新世紀;及日前與Discovery頻道共同推動「一件好事救海洋」活動的玉山金融控股公司等。透過海廢再生聯盟的籌組,再結合地方縣市合作,推動以供應鏈模式的市場經濟方式去化海廢。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