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谷之星】比黃連還苦!野外冒險玩家一定要認識的野菜——地膽草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自然谷之星】比黃連還苦!野外冒險玩家一定要認識的野菜——地膽草

2021年01月25日
文:何京翰(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專案執行)

在自然谷向陽處、地面較為乾爽的步道,例如風水夾、部分竹林區,可以找到一群在地面生長的小草,四季繁茂、終年有花,看不出季節對它們的影響。植株看起來又像是尋常田園的蔬菜,具有大片的綠葉,讓人對它們充滿好奇。每一株又長了數個頭狀花序,由三片大型的苞片包覆,從正上方俯視如同三角形。這個特徵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菊科植物,因此它的身份不難查詢,是為「地膽草」。


地膽草的頭狀花序,由許多管狀花所構成。

端詳地膽草的植株可發現,它具有兩種型態的葉片——靠近地面基部的葉片是緊密互生的長橢圓倒卵形,上段的葉片則排列稀疏,為狹長的披針形。地膽草屬(Elephantopus)的辭源是希臘語的「elephantos(象)」以及「pous(腳)」,因此這一屬的多種植物在英文也被稱為「elephant’s foot」,意即象腳,用來形容寬大簇生的基部葉。


生長在上方的狹長葉與背景的基生橢圓寬葉。還能看出莖上具有絨毛。

地膽草的頭狀花序也頗有意思,花序本生幾乎全年可見,由許多的管狀花構成。這些管狀花並不會同時開放,而是零星的幾朵白色小花點綴。既使小花已經凋謝,由葉狀苞片包覆的花序也不會衰敗,始終能見到植株上留有的綠色三角形。因此似乎也有人拿來當成插花素材。


將花序綁成一束,就成了造型特殊的插花素材。

地膽草並不是台灣的原生植物,根據相關資料的說明,它的原產地是熱帶美洲。然而「為什麼出現?」、「什麼時候來?」則難以查證,目前手邊能翻閱的資料沒有記載,網路上也查無結果,再加上它們沒有強勢的侵略性,似乎也不被當成需要處置的外來物種,低調地在台灣的淺山區域生長。

雖然是原產於異國的植物,民間典籍對於地膽草的功效都有描述,通常會提到服用其全草煎煮的湯汁可治療腎臟炎、淋病,並有利尿效果;搗碎的葉片可作為處理小型傷口的敷料,具有止血效果。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的徐麗芬研究員則發現從地膽草萃取的某些天然物對於癌症治療具有研究潛力。雖說從民俗知識及現代研究看來地膽草具有醫學價值,任何人也不應輕易採摘草藥服用,期待疾病不藥而癒,片段的資訊往往潛藏著風險。

「臥薪嘗膽」的故事許多人都曾耳聞,膽汁的味道是苦的,讓人難以忘懷,地膽草也恰如其名。採取一小片葉子放入口中品味,或許也能砥礪我們的心智,使我們有勇氣面對更多苦難。據說它比黃連還要苦,曾吃過黃連的觀眾朋友可以比較看看。生食帶有絨毛的葉片,除了苦味、沙沙感,還有一股清香,吃起來像是不怎麼甜、棉花狀的蓮霧芯。

生活中有許多帶有苦味的食材(芥菜、苦瓜、可可、咖啡……),經過調味後可成為佳餚,地膽草也是如此。地膽草鮮嫩的基生葉可用清水燙過一次後,瀝乾苦水再炒食,也有鹽漬後製成酸菜的吃法,料理方式猶如新年應景的長年菜(芥菜)。不管是川燙或者醃製,目的都是去除其苦味。

稍早與華龍村長田興業先生談到地膽草,他很驚訝這種植物也是外來物種,因為他小時候就曾學習過如何將其用作止血的外傷敷料。有許多原產於其它國家的生物,因為各種機緣來到了台灣,年代遠比我們想的還要早,它們的故事有待其他人挖掘。外來物種並不一定是絕對的惡,像是地膽草,默默地在山徑生長,又具有癌症藥物的潛力。找出合理的運用方式,或許是抑制其他外來物種危害的可行方案之一。

生物小知識:入侵種及歸化種

有許多原產於其他國家的生物,基於人為因素而引入,並適應了當地的氣候環境而能存續。有些種類會危害到本土物種(外來入侵種,如白尾八哥、小花蔓澤蘭),也有一些種類是既使環境適宜也不會過份生長,低調出現、不危害其他生物(歸化種,如諸多農作物及本篇主角)。即便是外來物種,也不一定會在當地造成生態威脅,若造成危害,卻是難以預期且影響深遠,因此不得不慎!

中文名:地膽草(歸化種)

科名: 菊科 

學名: Elephantopus mollis Kunth

分佈: 原產於熱帶美洲,現在台灣的淺山區域常見,多見於林下乾燥、有陽光處。 

特徵:

  1. 株高30-100公分,莖直立,花序另分枝。
  2. 葉互生,葉片有柄,具有絨毛,為接近全緣或鋸齒狀。
  3. 接近基部的葉片為密生的橢圓卵形,越接近頂端,排列疏散,且為較小的披針形。
  4. 莖上具有絨毛,成熟植株的質地堅硬,略有木質化。
  5. 頭狀花序,沒有外圍的舌狀花,僅有白色花瓣的管狀花。
  6. 花序由三片葉狀苞片包覆,形成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