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市,是家戶所得僅次於台北市的高科技產業重鎮,但缺乏穩定的自有水源,境內的寶山與寶二水庫,合計蓄水容量只有石門水庫的1/12。2020年,由於台灣創下1964年以來,首度沒有颱風登陸的紀錄,使得水情更加緊繃。
旱象當前,首當其衝的便是農民。政府在2020年10月中宣布,桃竹苗地區共1.9萬公頃的農田停灌,來不及成熟的稻米只能任其枯萎,或賤價賣給飼料廠。而頭前溪流域的農田圳路,因停止取水完全乾涸,其中的生物紛紛死亡。
乾渴的頭前溪流域 誰取走了水
頭前溪是新竹地區的重要水源,在水情穩定時期,新竹縣市每日所需的55萬噸自來水,有大約50萬噸來自頭前溪流域,主要取水口包括上游支流上坪溪的上坪堰,以及中下游的隆恩堰、湳雅取水口。
自來水公司表示,自2020年11月開始,隆恩堰的取水量就比往常的每日20萬噸,平均少了5、6萬噸,現在要靠水利署在頭前溪沿岸設置的17口備援水井,每日提供3.2萬噸,才能勉強補足。
海水淡化、再生水能否發揮功能
此外,位於新竹南寮漁港的緊急海水淡化機組也在加緊趕工,預計3月1日全部完工後,每日可提供1萬3000噸海淡水。水利署表示,此機組並非一般的海水淡化廠,而是設計成可移動的貨櫃,旱象解除後就會封存,未來會視情況移動到其他缺水地區來發揮功能。
依據環評法規定,海水淡化廠興建或擴增處理量,每日設計出水量1000公噸以上,就必須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不過法規也有一條但書:「屬臨時救急之亢旱救旱,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同意者」,不在此限。新竹市議員廖子齊認為,即使是移動式機組,排放的鹵水也有影響環境之虞,水利署應該針對緊急海淡機組啟動政策環評,不能一再以救災為由,規避環評。
再生水,是另一個被寄予厚望的開源節流方案。營建署從2013年起,開始推動公共污水處理廠轉型為再生水廠、提供工業用水的示範計畫,其中有3座是因應台積電在南部科學園區的擴廠而興建,包括台積電未來在南科自建的再生水廠,合計將使用8.3萬噸的再生水。
在新竹,同樣是為了因應台積電擴廠的寶山二期擴建計畫,已經進入環評程序,管理局承諾在新增的12萬噸用水中,將使用3.6萬噸再生水。
目前廠商要使用多少再生水,唯一的強制力來自環評承諾,其實早在2015年12月,政府就已經公布施行《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其中規定水源供應短缺之虞地區的開發案,應依中央主管機關核定之用水計畫,使用一定比率之再生水。民間團體呼籲,水利署應盡速公告缺水地區,讓再生水的使用有更強的法源依據。
依據水利署2017年發布的《臺灣北部區域水資源經理基本計畫》,新竹地區到2031年,每日自來水需水量預估為67.7萬噸,與現行供水能力62萬噸相比,將出現5.7萬噸的缺口,為何在這樣的狀況下,還未公告為缺水地區?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表示:「我們的考慮就是開源、節流、調度、備援,都已經做到滿了,沒辦法,我們就會來進行這個(公告缺水地區)。」
水是有限的資源,各種調度措施是否能因應產業的不斷擴張?依據新竹縣政府2020年發布的國土計畫,在加計寶山二期等規劃中的開發案之後,到2036年,新竹地區每日自來水需水量,將高達87.94萬噸。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許博任指出,新竹縣政府為了補足國土計畫中的供水缺口,納入了十萬噸海水淡化廠,及苗栗天花湖水庫等有爭議的開源方案,但前者尚未通過可行性評估,後者則因爭議過大,水利署已主動將此案從前瞻計畫預算中刪除。
許博任與其他民間團體呼籲,成長有其極限,「新竹地區不可能什麼都要」,在寶山二期擴建案,新增用水量如此高的情況下,政府應該考慮廢止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竹東工研院附近地區等必要性存疑的開發案,以避免用水供需失衡的情況進一步擴大。
旱象持續之下,政府在2020年12月底、今年1月初,陸續宣布桃竹苗等地的農田停灌,去年首次遭遇二期作在收割前停灌的農民,今年一期作又無水可用。每當遇到缺水,受到最大衝擊的往往是農民,而許多開源方案,也有其環境代價。如果不正視區域環境承載力的極限,透過再生水來合理分配用水成本,未來的水難題,恐怕會越來越難解。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新竹水難題】
1/25(一) 22:00首播
1/30(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