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近年力推科技執法,今(23)日召開記者會說明最新建置的「雲端督察」系統。有別於以往被動式的人力稽查,這套系統透過長期的監控與大數據分析,可以準確找出區域中異常的污染狀況。環保署舉例,去年5月查獲新北三重六家電鍍業者偷排廢水,就是利用這項技術,才能順利從大量廠房之中篩出不法工廠。
大數據分析檢測資料 不用人工慢慢找
環保署近年力推科技執法,不斷改變稽查的方式,環保署北區督察大隊長張乃仁表示,過去消息來源都仰賴民眾檢舉,稽查人員還要事先前往當地勘查,與有關人員交涉套話,檢驗消息真偽,往往打草驚蛇,實際稽查效果不彰。
此外,環保署雖早已建置空氣污染、水污染及廢棄物等監控系統,但各系統分別運作,難以統合,必須一一人工比對,找出污染問題,耗時又費工。
張乃仁指出,環保署這套「雲端督察」系統,將既有的監控資料整合,蒐集了約50萬筆跨系統原始資料,耗資250萬元進行資料清洗,最終進行大數據分析;還可以視覺化呈現分析結果,讓稽查人員輕鬆找出問題所在。
環保署舉例,新北市三重區中正北路193巷一帶,約有10多家電鍍工廠散落於民宅社區,已存在30餘年,時常發生違法偷排廢水事件,但始終無法確認偷排業者。電鍍廢水長期腐蝕地下水道,導致當地路面下陷,更有下水道工人在維修時吸入氰化物毒氣身亡。
直到2020年5月11日取得充足證據後,環保署會同檢警前往查獲六家排放有害廢水的電鍍工廠,總共開罰230萬元,不法所得高達500多萬元。
張乃仁表示,由於該區稽查難度相當高,除了工廠群聚之外,業者更直接將電鍍廢水倒入馬桶,從衛生下水道偷偷排放,讓環保署無從抓起。但是透過雲端督察系統,分析業者的廢水、污泥量與產品量,以及用電、用水狀況,推算出實際工廠運作情形,才能鎖定數家可疑工廠;也因為長期監控的資料證據,讓業者在法庭上沒有脫罪的機會。
科技執法屢屢立功 環保署再推「聲音照相」
事實上,早在建立雲端督察系統之前,環保署的科技執法策略已行之有年,取締了大大小小的空污、水污或廢棄物案件,今年元旦推出的「聲音照相」系統,更將科技執法拓及道路噪音。
噪音取締原先都是攔查檢測或通知車主到指定地點,進行原地噪音量測的方式,但常常出現車輛行駛噪音過大,原地噪音卻合格的爭議事件,因而推動聲音照相,針對高噪音車輛即拍即抓、直接開罰。
環保署指出,目前全台18個縣市共有35套「聲音照相」系統,優先針對特定熱區路段設置固定式系統;移動式系統則是於民眾檢舉的特定時段架設。
根據交通部《機動車輛噪音管制標準》,車道限速小於50公里的路段,行駛中車輛噪音不得超過86dB,道路限速大於50公里、小於70公里,行駛中車輛噪音不得超過90dB,違者開罰1800至3600元罰鍰。環保署強調,聲音照相是以「抓吵」為原則,車輛只要沒有不當改裝或不當操駕,都不會有超標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