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三峽區的中山公園,有座長達30公尺的溜滑梯,讓小朋友尖叫連連,卻忍不住一玩再玩。中山公園的超長溜滑梯、跑酷棧道及旋轉盤,都是少見的遊樂設施,較常見的是一組塑膠材質的低矮溜滑梯,搭配搖搖馬,由於模組化設計容易達到一致的安全標準、設置費用相對較低,使這些俗稱的罐頭遊具,在公園遊戲場中十分常見。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以下簡稱特公盟)理事李玉華說,罐頭遊具的特徵是低矮、低齡、低遊戲功能、低挑戰,通常孩子超過4、5歲就會失去興趣。特公盟正是因為發現到罐頭遊具氾濫的現象,才在2015年成立,希望為不同年齡層的孩子爭取更多元的遊戲空間,中山公園就是他們與公部門合作努力的成果。
另一個特公盟參與的特色遊戲場案例是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設計者林煥堂表示,這個遊戲場幾乎沒有任何制式遊樂器材,而是將曾經遍布三峽北大特區的卵礫石灌溉水圳復原,保留園區中的果樹及野花野草,讓孩子能在接近自然的環境中,玩水、爬樹、採野果。
事實上對兒童來說,玩耍並不是可有可無的休閒活動,更關乎他們的身心發展。有足夠刺激性與挑戰性的遊具,對兒童的感官、肢體協調能力非常重要;而水、沙、植物等「非結構性的鬆散素材」,則能夠激發兒童的創意。
以沙坑這個兒童接觸自然鬆散素材的重要途徑來說,過去因為考量管理方便,沙坑逐漸消失,三峽區就曾經連一個沙坑都沒有,後來在特公盟與三峽區公所合作下,才從龍學公園開始,讓沙坑回到遊戲場中。
三峽區公所經建課課長黃烟欽表示,為了維護使用安全,沙坑中的異物、清洗設施的管道淤沙,都必須定期清除,管理上需要比較費心。李玉華則指出,推動多元遊戲空間時,最常遇到的就是場域及經費問題,因為公園使用者不只是兒童,還有成人與銀髮族等,在公園數量及面積有限的情況下,不同族群的需求較容易產生衝突。
李玉華建議,都市規劃時可以做通盤考量,在社區鄰里公園周遭,可能有較多帶著嬰幼兒、移動距離有限的家長,可以設置兼顧豐富度,但以低齡設施為主的遊具;在多數人需要通車前往的地區,就需要投入更多預算,設置各年齡層都能使用的遊戲場。透過遊戲空間的改善,確保所有兒童與青少年,能在遊戲中得到充分的身心發展,理應是少子化時代的當務之急。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再見!罐頭遊具】
3/29(一) 22:00首播
4/3(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