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12日
摘錄自2021年4月11日中央社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台灣制憲基金會今天舉辦「環境權入新憲的挑戰、困境及可能」座談會,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今天(11日)說,因為修憲高門檻,造成修憲議程的極小化,環境權、居住權等進步價值難被討論;如果沒辦法修憲,就來考慮其他的替代方案,包括制憲。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胡博硯指出,如果修憲舉全國之力僅有18歲公民權,而沒有觸碰到其他重大議題,顯然經濟效應低落;他認為,修憲困難點不是近1000萬人的公民複決,而是在立法院產出多數政黨能認同的新憲版本。
立法院現已成立修憲委員會,民進黨也成立憲改小組,力拚在立法院下會期9月開議後,將憲政改革主張送交立法院黨團。對此,宋承恩說,未來幾個月,台灣社會將密集討論修憲議題;不過,因為修憲高門檻,造成修憲議程的極小化,無法進行大部分的改革。
他說,公民意識形成過程中會談到的環境權、居住權等進步價值,「現在都不到這裡」,可能只會談最保守的、例如18歲公民權,其他包括廢考監、修憲門檻下修、甚至國家定位,都無法通過,造成現在的修憲是一個無法反應人民需求的政治程序;「如果修憲沒辦法,那我們就來考慮其他的替代方案,包括制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