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中實踐環境革命 中山大學調查廢漁網去向、帶動修理風潮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從生活中實踐環境革命 中山大學調查廢漁網去向、帶動修理風潮

2021年05月20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李育琴 高雄報導

「對回收商來說,他們看到處理好的漁網片就是價值。」中山大學社會系學生跟著授課老師邱花妹,展開台灣廢魚繩漁網再利用議題的行動研究。5月8日在中山大學旗津社會開創基地舉辦的「2021循環綠活節」中,學生將廢漁繩漁網的調查研究,透過策展向參與民眾說明初步調查結果。


中山大學社會系學生說明進行廢漁網回收再利用的調查過程和發現。攝影:李育琴

在海洋塑化危機中,廢棄漁網已證實是海洋廢棄物的主要成份,造成海洋生物死亡、破壞生態棲息環境,然而廢漁網漁具回收再生可行嗎?台灣的塑膠回收再生已有成熟技術和產業,對於廢漁繩漁網這項海廢來源,又是如何處理的?

學生調查發現,廢漁網有回收再利用的價值,但必須在源頭即做好分類處理,否則就算從海裡回收,最終還是進到焚化爐處理。

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  推維修共享循環綠生活

循環綠活節由中山大學USR計畫「城市是一座共事館」主辦,活動串連多個民間團體和公私部門及一般市民,透過維修、循環使用、共享、都市菜園等主題活動,傳遞日常生活中可實踐的綠色行動,呼應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指標(SDGs),藉以推動學校、社區和城鎮的永續轉型。


邱花妹說明循環綠生活帶來的SGD永續發指標意涵。攝影:李育琴

關於廢漁繩漁網再利用的調查研究,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表示,海洋廢棄物的問題在多年來環保團體展開的調查、倡議和行動中逐漸受到重視,促成了政府成立海廢治理平台、向海致敬等行動,而海洋廢棄物中,廢漁繩漁網就是一個議題。

往源頭思考,大量生產塑膠製品造成高雄承受嚴重的石化產業污染,「我們的生活中使用太多東西是塑膠,都是石化工業後端的產品。那麼廢漁繩漁網若能循環使用,除了減少廢棄物,有個很重要的意義是可以創造再生物料。」利用海廢循環再生原料,來減少石化業的原料生產及污染,在台灣可行嗎?

幽靈漁網占海廢大宗  再生產業鍊如何建構?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每年約有64萬噸的廢棄漁網漁具沉入海底,占海洋廢棄物來源的1/10,歐盟甚至估算有1/3海洋垃圾是廢漁網漁具。台灣海保署日前發布的調查數據指出,廢棄漁網占台灣海底廢棄物將近9成。

為解決大量的幽靈漁網漁具,歐洲已形成廢漁網漁具再利用的產業鍊,將漁網回收再製成新的尼龍原料,例如Interface、Aquafil等再生塑料的供應商,到下游的商品等。

邱花妹指出,從歐洲的案例來看,他們如何將網絡建立起來,前端的利害關係人建立、漁民如何進場、漁網的整理、如何銜接給後端等,以及政策上如何限制或鼓勵,都值得我們去研究了解。「歐洲的處理過程非常強調參與式治理。」邱花妹帶著學生一起去訪問廢漁網處理的利害關係人,包括漁民、NGO、政府、企業等,試圖釐清相關產業網絡的形成。

學生在實際接觸漁民及業者後,更認識台灣漁業發展型態,了解漁民為何要將漁網棄置於海底。「媒體報導漁民故意棄置漁網,但對漁民來說,那些都是錢,被礁石勾到是不得已,也不是故意的。」

他們進一步發現,每個利害關係人看到的問題點都不同,需要更多的溝通和釐清來解決。例如對回收商而言,分類處理好的漁網網片就是價值,若能在回收時把不同成份分出,雜質去除,廢漁網就是可再利用的材料。


再生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研發和推廣海廢塑膠再生製品。圖片來源:塑膠中心

台灣將廢棄塑膠轉化再生材料的技術純熟,近年再生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和幾家業者也成立海廢塑膠循環經濟聯盟,包括億薈、台化等企業都有廢漁網回收再生的商業模式。不過實際上廢漁網回收再生的網絡是如何進行的?業者回收處理的程序,以及再生利用的方式並沒有足夠的資訊披露,讓外界了解。

漁網回收真的有被利用嗎? 實際是進入焚化爐處理

近年地方政府在海保署的補助下,與各地漁會合作推動漁網回收再利用的計畫。邱花妹發現,許多仍僅止於短期計畫的操作,在漁港設立廢棄漁網集中回收區,或辦理活動推廣漁網再利用等。但進一步追蹤,這些回收的漁網主要還是送進焚化爐,有些北部的漁會甚至在海保署舉辦的協調會上直言,不願配合回收,焚化是唯一的處理途徑。

處理海洋廢棄物以及思考海廢循環經濟的課題,最主要就是希望減少地球資源和能源的耗用,透過循環再生減少廢棄物,同時尋找創新的經濟模式。


循環綠活節中廢漁網編織再利用教學活動。攝影:李育琴

不過,在資訊未能充分揭露下,有些人質疑海廢回收再生的過程,很可能必須耗費更多的能源。邱花妹認為,究竟哪一種解決路徑是正確的,值得更多的討論。但她仍強調參與式治理的重要性,從歐洲的經驗可以看到,「如果沒有經由參與式治理重新檢視這個課題,只是放任市場機制,或只靠短期的政府計畫執行,那麼海洋廢棄物的處理並不具永續性。」

小家電維修滾動市民參與  希望在地方建立營運模式 

除了海廢議題的調查研究,中山大學USR計畫也與南部地區的社區大學、志工團體成立「南方修理聯盟」,推廣維修取代丟棄的消費行動。聯盟導入全球2000多個「維修咖啡館」的系統性作法,召募志工為民眾免費修理小家電,除了實踐減癈惜物的環保行動,同時彰顯修理運動所帶來的環境和社會價值,包括減癈、減碳,以及促進社區間的連結等。


維修活動滾動更多社區、組織和民眾參與,帶來環境和社會的價值。攝影:李育琴

從去年開始,聯盟在各地舉辦的維修活動引起了許多回響,也讓官方環保單位找上門討論合作。邱花妹說,環境運動的議題有時候很難召募到志工,甚至吸引一般人參與,但是維修運動回應了民眾的需求,且切合日常生活中的環保,在過程中因此滾動更多人進來。

維修是循環經濟模式中的一環,邱花妹表示,透過組織結盟團結力量大,讓修理活動持續在這個城市發生,未來希望有更多地方願意做維修,且能建立起營運的模式更好,實際在循環的經濟模式中,達到減癈循環再生的經濟效益。


台灣公民自主發電行動聯盟在現場用太陽能及儲電系統剉冰大受歡迎。攝影:李育琴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