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房子有好好呼吸嗎? 建築空調在疫情下面臨節能、公衛兩難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我的房子有好好呼吸嗎? 建築空調在疫情下面臨節能、公衛兩難

2021年05月24日
公視記者 呂培苓 葉鎮中

新冠肺炎社區感染發生以後,台灣,尤其雙北,進入「民眾自動封城」狀態,馬路上空蕩蕩,人們會花更多時間待在屋子裡,這是一段沉靜的時光,剛好可以更親近地感覺一下,不管是住家還是辦公空間,我們生活其中的建築,是庇護了人的生活,還是打擾了人的呼吸。


新冠肺炎社區感染發生以後,台灣,尤其雙北,進入「民眾自動封城」狀態,馬路上空蕩蕩。


我們生活其中的建築,是庇護了人的生活,還是打擾了人的呼吸。

疫情期間,就從不能打烊的公視電視台,做個參考吧!「這棟建築其實本身就是帷幕玻璃的狀況。」社團法人病態建築協會副理事長曾婷婷抬頭觀察一下說。

公視B棟因為有攝影棚,必須隔音、隔光等等的考量,建築開窗不多,開窗的部分,也像大部分玻璃帷幕建築,除了逃生門窗,大多不能打開。玻璃帷幕加上1973年石油危機之後,以為一台大主機,比起眾多分離的冷氣更省電,因而盛行的中央空調,是30年來,台灣許多辦公建築的標配。


公視B棟因種種考量,建築開窗不多,像大部分玻璃帷幕建築,除逃生門窗,大多不能打開。

這樣的舊大樓,通常會直接排氣到戶外的,是廁所的抽風機。另外天花板上也會有送風出風口,以及把氣體送走的回風口,造成室內空氣的流動。「我們回風會經過回風口,經過回風管,到達出風管的時候,會先經過兩層濾網,再經過冷盤管,經過送風馬達,再出風給辦公室。」公視中控室機電管理師王欽能說。

但這樣不是跟一般家用冷氣一樣,是自體循環,沒有新鮮空氣進來嗎?

「基本上我們還有一個新鮮空氣的送風口,會定時把新鮮空氣從頂樓引下來,送到剛剛講的冷氣出風管,同一個管子,經過混合器,把它送到辦公室。」王欽能說。


以為一台大主機比眾多分離的冷氣更省電,因而盛行的中央空調,是過去台灣許多辦公建築標配。

但問題是,受到室內隔間、人員增加、以及老舊管線承載量的影響,送進來的空氣夠不夠,有沒有好好流動,指標就是二氧化碳濃度。

在這個已經好幾小時、因為疫情分流,沒有人工作的8人座位區,測出來的二氧化碳濃度是709ppm。「你可以看到CO2的部分是709ppm,環保署規定的(容許值)到1000ppm。我們現在透過實驗,打開窗戶,通風換氣是否能達到一個良好的循環。」3分鐘之後,偵測器顯示CO2,從原本700ppm,降落到600ppm。

公視按照法規,有常設的二氧化碳監測,但每個工作區,都得面臨自己的微氣候。把偵測器再換個位置,雖然已經實施分流,但這區有六個人,還有一個隔間,這區的空氣品質如何?偵測結果是908ppm。

「在疫情的時候,我們希望二氧化碳在那個空間,都在600 ppm以下。那基本上都很安全。但是到800ppm以上,就稍微要做管理了。」


透過偵測器檢測室內二氧化碳濃度。

二氧化碳越接近臨界值1000ppm,代表當下空氣流動緩慢。所以室內的甲醛 、T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氣體,以及懸浮微粒、細菌、病毒,都會滯留在室內。空氣的流動與否,平常關乎生活其中的人是否舒適,但疫情期間就得特別注意了。

疫情時期,中央空調就面臨了,節能及衛生安全的兩難。晚上,下班時間到了,中央空調型的大樓為了節能,會將冷氣主機關掉,但是如此一來,空氣就很難進入。因為外氣要進入室內,必須通過送風管裡的風扇馬達,但這個馬達通常是和冷氣連動。

「然後就會有一個問題,雖然你有新鮮空氣引入,可是你沒辦法藉由風扇馬達打出去,因為這時候風扇馬達已經關閉。」機電管理師王欽能說。


疫情時期,中央空調就面臨了,節能及衛生安全的兩難。

「如果加班的同事到很晚,那他哪有空氣?所以比如說,有一個帶菌的人,他就馬上傳染了。尤其在冬天,空氣更進不來,因為太冷你不會去開空調。」病態建築協會副理事長曾婷婷說。

中央空調的耗能,已經廣泛被討論。但是中央空調伴隨的衛生安全問題,在疫情時代才被突顯出來。不管是住家還是辦公空間,在疫情帶來的衝擊中,想想我們生活其中的建築,怎麼樣才好。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我的房子有好好呼吸嗎?】

5/24(一) 22:00首播
5/29(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