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5日
梁皆得耗時20年拍攝神話之鳥 盼喚起海洋保育關注
一度被認為絕種的黑嘴端鳳頭燕鷗被譽為「神話之鳥」,導演梁皆得在馬祖發現並耗時20年拍攝成電影「尋找神話之鳥」,盼更多人關注海洋垃圾、漁業資源枯竭等問題。梁皆得3日透過電影發行公司表示,黑嘴端鳳頭燕鷗面臨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海洋垃圾,多年前「鳥嘴卡塑膠垃圾」事件中其中一隻黑嘴端鳳頭燕鷗「小管」,也被收錄在電影中。(中央社報導)
2021台灣永續行動週 紙風車劇團演出環保劇倡環境永續
12月4日及5日,紙風車基金會在國父紀念館廣場舉辦園遊會,演出「環保劇」。氣候變遷議題持續發酵,但近期環團批評高雄市,推動鋼鐵業空污管制「太寬鬆」,市民還要忍受五年才有感。環保署長張子敬回應,如果要求工廠通通關掉,也無法達到改善目的,將會和地方政府持續滾動檢討。(公視新聞報導)
擱淺信燕輪移除 祁文中:對環境影響最小為原則
擱淺在澎湖吉貝海域近二個月的巴拿馬籍貨輪「FORTUNE」信燕輪,交通部次長祁文中3日在視察時,指示船體移除應以對環境影響最小為原則,避免造成當地環境二次傷害。(中央社報導)
台中市啟用第二座太陽光電球場 節能又減碳
台中市政府3日在南屯區惠文國小啟用第二座太陽光電球場,市長盧秀燕在啟用典禮中表示,學校提供土地,可達四大功能,包括打造遮陽避雨球場、增加綠能發電、發電所得部分回饋學校及節能減碳。未來不排除繼續擴大興建,為永續環境盡一分心力。(中央社報導)
南市校園綠電 年供4.4萬戶用電
台南市政府在校園推零出資的綠能發電政策,首座場域性發電的崇學國小發電設施2日啟用,五個籃球場大的風雨球場全由業者出資興建,校方每年還可獲回饋金40萬元。市府指出,校園綠電前景看好,吸引廠商投資,已發包82校,結合屋頂、走廊、風雨球場打造場域性發電,明年全數完成可供4.4萬戶用電量,總回饋金7000萬元,都供學校發展使用。(聯合報報導)
忍受惡臭三年多 高雄大遼居民怒吼「不要當次等公民」
高雄市岡山區大遼里近百居民3日到市議會抗議空污問題,指控緊臨住宅區的再生顆粒製造工廠堆置營建事業廢棄物,露天焚燒製造空氣污染,居民嘔心、頭暈,甚至呼吸困難,日夜生活在痛苦中,要求市府調查有無不法、業者三個月內撤廠。業者回擊指控不實,市府環保局則表示,空污與廢棄物部分都有依法開罰,未縱容業者。(聯合報報導)
福德街老樟樹遭疑灌混凝土而死 北市:染病移除
媒體指出,台北市福德街一株屬文化局保護的老樟樹,因巷弄擴建工程,樹根被澆灌混凝土而死。新工處澄清是因為樹木有褐根病才移除,且該處的混凝土不是新工處的工程。(中央社報導)
泰鼎啟動再生能源發電建設專案 目標減7000公噸碳排放
台商泰國第一大PCB廠商泰鼎3日宣布,公司管理團隊秉持注重企業永續經營的理念,已正式啟動為期三年之泰鼎太陽能方案(Apex Solar Project)。繼泰鼎沙盒計畫在能源使用上的初步成效,太陽能方案將延續其基礎,善用泰國年平均日照約200天的優勢條件,發展及擴大集團內再生能源使用的範圍,以強化永續經營並回應國際重要議題。(經濟日報報導)
本土投資達90億元 Vestas秀第三階段15MW大風機計畫
Vestas3日召開記者會,說明公司與在地供應鏈合作狀況及在台灣的長期計畫。Vestas台灣總經理Alex Robertson表示,Vestas目前已投入90億元,總就業人數1500人,也公布第三階段將投入V236-15.0MW風機,高度達261公尺,高度超過新光三越大樓。(經濟日報報導)
台灣氣候行動博覽會高雄駁二登場 邀全民反思環境議題
12月3-5日為期三天的「2021台灣氣候行動博覽會」在高雄駁二特區登場,中山大學展出包括東沙群島、小琉球、有孔蟲等研究,水下載具、仿生科技、PM2.5、溫室氣體等監測評估,透過氣候變遷調適教育、廢漁網重生、綠色苔球手作、修理再生、校園節能減碳、無痕生活及各式桌遊等行動方案,讓參與者反思地球環境議題。(聯合報報導)
環團促地熱發電取代燃煤 經濟部:已規劃50MW
環團3日舉辦論壇,促地熱發電取代燃煤。野薑花公民協會理事長陳雪梨說,做好非破壞性探勘找出地熱、立專法促進投資,盼2030年裝置容量達10GW。經濟部則表示,已規劃50MW。(中央社報導)
花蓮部落聲請豐坪溪水力發電停止執行 法院裁准
世豐電力公司在花蓮縣卓溪鄉進行「豐坪溪及其支流水力發電開發計畫」,當地太平部落及山里部落認為開發計畫未依原基法進行「原住民諮商同意權」,聲請停止執行。北高行裁准。(中央社報導)
台東農地遭棄置廢棄物 涉案人面臨最高5年刑責
台東縣政府和保安警察台東分隊聯手查獲農地遭非法棄置營建廢棄物,包括廢磚塊、廢混凝土塊、廢石塊、廢木材、廢塑料等,約300立方公尺,涉案人最高面臨5年刑責,得併科新台幣1500萬元以下罰金。(中央社報導)
「淨零排放 綠色永續」全國30個農學團體辦聯合年會論壇
台灣農業界年度盛會—全國農學團體3日舉行「2021年聯合年會」。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會中指出,氣候變遷下農業部門首當其衝,不僅農林漁畜業,水資源及生態環境均受到衝擊,調適及減緩碳排須同時並進,並說明農業部門透過減量作為、農業碳匯及農業綠能等途徑致力達成淨零排碳目標,農委會未來將投入8.6億元經費執行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路徑工作。(工商時報報導)
梧棲漁港設海洋垃圾桶 每天攔3公斤塑膠海廢
海洋垃圾逐漸受到重視,台中市環保局在梧棲漁港設置二座海洋垃圾桶,透過電力抽水24小時運作,把漁港內的垃圾攔截在篩網中。環保局長陳宏益說,目前每天攔下3至4公斤垃圾,全年可攔截上千公斤垃圾,主要為寶特瓶、塑膠袋、飲料杯等,甚至還有一整袋紅蘿蔔。(聯合報報導)
竹市議員提案「蟲鳥分居」 通過
新竹市立動物園台灣昆蟲館飼養變色龍、綠鬣蜥等爬蟲類,也安置鳥類,市議會議長許修睿指鳥類長期驚嚇,不利生存,對生命教育有不良示範,提案「分居」改善獲通過;動物園指出,鳥類安置處採挑高設計,將再評估。不過,竹市野鳥學會昨晚便建議,盡量將兩者分開生活最好。(聯合報報導)
魔高一丈!事業廢棄物整車偷渡 彰化市垃圾收運加倍
高雄停收事廢棄物,彰化縣代清運業者也自1日起停收事業廢棄物的效應浮現,彰化市垃圾定點收運數量比平日增加約一倍,甚查獲整車運來的事業廢棄物,各鄉鎮市公所將加強破袋稽查及監視錄影;環保局已覓得用地作為事業廢棄物暫時堆放場,但議員擔心造成污染,環保局長江培根強調,會做好打包、防滲漏等設施。(聯合報、聯合報報導)
台南水雉增加破2000隻 調查員憂棲地菱角田減少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5日動員上百名志工進行台南市冬季水雉大調查,共記錄到2252隻水雉,比去年同期增加532隻,但志工調查員也發現重要棲地菱角田減少,憂心影響水雉生態。(中央社報導)
青年挺藻礁 呼籲返鄉投票三接遷址
在藻礁導覽、淨灘、公投連署,及講座等場合大學青年所集結成的「青年挺藻礁」,5日舉行記者會,指台灣藻礁在當地已存在7600年,孕育出全台唯一的客家漁港,對當地的文化和教育深具意義。藻礁不同於歷史建築,不同於古蹟有辦法異地復建,一旦遭到破壞,在人類短暫不到百年的生命週期內,是永不可回復的傷害。(聯合報報導)
九年清734噸廢棄物 台南仁德污染場址解除列管
台南市政府環保局5日宣布今年共解除五處列管的污染場址,活化2.16公頃土地,業者共花費新台幣2.1億元經費改善,其中一處位於仁德區,歷時九年共清除734公噸廢棄物。(中央社報導)
日皇求婚地爆發禽流感疫情 關東本季首例
日本秋田縣橫手市養雞場11月10日驗出本季第一例禽流感,接著13日在鹿兒島縣出水市養雞場驗出第二例,15日在距離第二例約2.5公里處的另一處養雞場驗出第三例,17日在兵庫縣姬路市養雞場發現第四例。隨後在熊本縣南關町一處養雞場驗出高病原性H5禽流感病毒,撲殺約6.7萬隻雞。
日本第六例、關東地區本季首例禽流感疫情,爆發於日皇德仁當年向皇后雅子求婚的地點「新濱鴨場」,千葉縣政府為防止疫情擴散,決定全面撲殺新濱鴨場內飼養的約330隻鴨子。(中央社、中央社、新華網報導)
日本強制寵物業者為犬貓植晶片 2022年6月起實施
日本日前修法,預計2022年6月起強制犬貓繁殖者等為寵物犬貓植入晶片,盼解決每年數萬隻因各種原因無法返家的犬貓問題;但這項政策背後也有不安及疑慮,仍待日本政府解決。(中央社報導)
河馬首度發現染疫 比利時動物園驗出陽性
比利時動物園3日表示,園內一對41歲與14歲的河馬母女經COVID-19檢測呈陽性反應,管理員們已將牠們隔離,園方強調這兩隻巨型動物並未出現危險症狀。這不是第一次有動物園出現動物感染COVID-19事件,但據悉多數案例是貓和猴子。(中央社報導)
Toyota宣布:2035年歐洲新車只賣零排放車
豐田汽車(Toyota Motor)2日表示,在2035年前,公司於西歐銷售的所有新車,都將是零排放車型(Zero-emission)。豐田的舉動,主要是為了遵守西歐更嚴格的排放規定,但豐田並沒有承諾要完全放棄汽油車,主要是豐田認為,一些地區還沒有完全準備好轉向電動車或其他技術。(自由時報報導)
全力布建EV充電樁!南韓政府:明年底前總量逾1000座
南韓國土交通部5日表示,預計在明年底前,把全國公路服務區的電動車充電樁數量提高至1000座以上,以滿足民眾需求。國土交通部表示,今年1~10月,南韓公路電動車充電樁的使用人數為87.2萬人,已超過去年全年的總數70萬人。(經濟日報報導)
太平洋垃圾帶竟有多種沿海物種蓬勃發展 或破壞未曾干擾的遠洋生態系統
因為擔心海洋生物誤食垃圾造成生態危機,如何應對「太平洋垃圾帶」,在過去多年都是不少學者研究的議題。不過,最新刊於《自然通訊》的研究發現,多種沿海物種竟已開始在這個新的塑膠棲息地定居。研究團隊稱這些垃圾帶生物組成的棲息地為「新遠洋社區 (neopelagic communities) 」。團隊在太平洋垃圾帶上盤點了將之稱為家園的海洋生物物種,並發現許多沿海物種包括海葵、水螅和類似蝦的端足類動物不僅在海洋塑膠垃圾上倖存下來,而且還在蓬勃發展,與遠洋原生物種共同生活。(立場新聞報導)
報告:美國成全球最大塑膠垃圾生產者 每名國民平均「年產」130 公斤
美國國家學院最新提交給聯邦政府的報告指,美國是全球最大塑膠垃圾生產者,該國有迫切需要落實新措施來遏制流入海洋的大量塑膠垃圾。 報告指出,廉價且多功能塑膠的出現造成了「全球似乎無處不在的塑膠垃圾氾濫」,而美國是製造即棄塑膠垃圾的罪魁禍首,最終纏繞海洋生物令牠們窒息死亡,損害生態系統,塑膠帶來的有害污染也會在食物鏈中層層遞增。(立場新聞報導)
生男生女誰決定?研究:環境荷爾蒙也扮演要角
最近研究找到影響胚胎性別的特定環境污染源。美國芝加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Andrey Rzhetsky博士領導一組科學家檢查約1.5億美國人追蹤8年多的數據,他們發現一些污染物確實影響性別率。譬如汞暴露較高的地區往往會誕生更多男孩,土壤中鉛含量較高的地區與女孩比例較高有關。研究發現汞污染和靠近工業工廠等因素,導致性別比率變化高達3%,意即100萬人口,男女差異會達6萬人。先前關於多氯聯苯(PCBs)的有毒污染物對性別比例影響的研究尚無定論,但這項分析發現會明顯增加男孩數量。(科技新報報導)
森林大火災後復建 為無處可躲的小動物提供「避難膠囊」
雪梨大學估計,在火勢最嚴重的新南威爾斯州,有 4.8 億隻動物葬身火海;麥覺理大學則指出,若算上蝙蝠、兩棲動物和昆蟲等,澳洲有數十億隻動物在這幾場大火中死亡。麥覺理大學團隊想用廉價的新型生物分解「避難膠囊(habitat pods)」為小型、穴棲野生動物提供藏身之處,這些膠囊屋遠遠看來就是開很多洞金字塔,高約 60 公分,底層有六個小房間,可以讓負鼠、袋狸、蜥蜴等動物躲避掠食者,陽光也可以從小洞口灑落,讓底下植物繼續生長。(科技新報報導)
研究指中共百年黨慶前人造雨 為了減少空污
中國官方經常在重大節日或政治活動日以人工「改造天氣」。南華早報報導,北京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燦在11月下旬出刊的「環境科學」期刊發表論文指出,今年7月1日中共百年黨慶前一晚就進行了人工增雨作業,目的是降低空氣污染和提高空氣品質,讓「細懸浮微粒」(PM2.5)污染減少2/3,空氣品質從「普通」變成「良好」。中國以大規模的人工方式「干擾」天氣,外界關注是否會因此帶來不良影響。(中央社報導)
后海灣蠔殼圍濕地保育區 魚塘現疑建築廢料、瀝青塘壆 環保署︰正搜證調查
擬納入「北部都會區」濕地公園、現屬於濕地保育區的后海灣蠔殼圍,被揭發有人以建築廢料擴建分隔魚塘的塘壆。環保署回覆《立場》指,留意到該區有進行堆填或工程的跡象,與塘壆維修有關,可能有部份堆填超出合理的維修範圍,正搜證調查及轉介其他部門跟進。(立場新聞報導)
香港環團復育米魚還原荔枝窩米田生態 數年繁殖激增至2000條
香港荔枝窩復耕至今多年,開始出產多種農作物。有環保團體為了「原汁原味地還原」米田生態,在2017年與大學合作,嘗試引入在該處一度絕跡的原生淡水魚「米魚」,數年間由一開始養殖約200條激增至現時的2,000條,升近9倍。負責的環保團體5日形容計畫成功,未來將會專注研究米魚對水田耕作的影響,又會再一步研究米魚以外該處的淡水生態。(東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