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朵夫曼/為什麼核電在全球暖化下,並不是個安全的賭注?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保羅.朵夫曼/為什麼核電在全球暖化下,並不是個安全的賭注?

2021年07月01日
文:保羅.朵夫曼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能源研究所榮譽資深研究員、非營利組織核能諮詢集團主席暨創辦人);翻譯:楊沛為;審校:趙家緯

絕大多數的現役核電廠皆於氣候科學成熟以前便開始運轉。每五座的核電廠中就有兩座運作於沿海地區,且至少100座建於海平面上方僅幾公尺處。核電名符其實地處於氣候變遷的前線——而且這並不是件好事。

近期的科學數據指出,全球海平面上升將較先前的預測來得更多、更快。就連在接下來了這10~20年中,隨著極端天氣事件變得更加頻繁且具破壞性,強風與低氣壓將導致更大規模的暴風雨,進而威脅沿岸設施。

核電廠必須從大量的水源取水以冷卻他們的反應爐,故多建於臨海地區。但相對內陸的核電廠亦將面臨與全球暖化下的洪水相似的問題。湖中、河中和水庫裡的水溫上升將使維持反應爐的冷卻和避免熔燬的作業變得更加艱難。漸趨嚴峻的乾旱與野火只會更進一步的加劇威脅。

俄羅斯的羅斯托夫核電廠。圖片來源:Alexxx Malev(CC BY-SA 2.0)

全球約有5.16億人居住於至少一座現役核電廠方圓50英里(80公里)的範圍內,2000萬人在方圓10英里(16公里)當中。這些人承擔著未來任何核能事故的健康與安全風險。要建造能夠抵抗氣候變遷的核電廠,將增加原本就已經相當可觀的建築、運轉和除役成本,遑論持續積累核廢料的問題。

在這個日益動盪的世界中,核能時常被認為能提供能源安全,但氣候變遷將重寫這些曾經的必然。以往罕見的極端洪水、旱災和暴風雨越來越普遍,使過去產業所訂定的保護措施逐漸變得過時。核電廠所面臨的氣候風險不會是線性或可預測的。隨著海平面的上升,暴風雨的激增與列的降雨會侵蝕沿海與內陸的防洪設施,自然與人工的屏障都將達到它們的極限。

美國田納西州發生致災性暴雨。圖片來源:Les DeFoor(CC BY-NC-ND 2.0)

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NRC)斷定其多數的核電設施的設計,未能抵擋它們未來將面對的氣候衝擊,且已有許多面臨一些水災。美國陸軍戰爭學院近期的一份報告亦指出,核電相關設施因為氣候相關威脅,有著暫時或永久關閉的高度風險——美國有60%的核電裝置容量處於未來海平面上升、嚴峻暴風雨,以及冷卻用水短缺等風險當中。

在想要建造更多核電廠之前,核電產業必須考量未來極端天氣與氣候衝擊的模型,將可能如何影響他們。他們不只該考慮天氣型態在各個季節、年份和幾十年間的變化,更應該試著就突發極端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最壞的假設。在核准任何新計畫之前,這些必要的預警措施之成本,應納入最終計畫考量之中。

核電可能成為不斷增強的氣候衝擊下的一大犧牲品。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核電相關基礎設施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還沒準備好的。一些反應爐在短時間內可能就會變得不符用途。這應該促使我們實質性地重新評估,核能在全球淨零排放路徑當中的角色。

本文翻譯自保羅.朵夫曼(Paul Dorfman) 在澳洲媒體《對話》的文章〈為什麼核電在暖化的世界中並不是個安全的賭注〉全文。內文網址連結皆為原文所有。

作者

趙家緯

台大環工所博士,現為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台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程兼任助理教授。長期參與台灣氣候與能源政策之公共討論,近期聚焦於台灣淨零轉型路徑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