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會議前夕 專家呼籲人權應是所有生態保育政策的核心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聯合國會議前夕 專家呼籲人權應是所有生態保育政策的核心

2021年08月09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黃鈺婷 翻譯;林大利 審校;稿源:Mongabay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野生生物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消逝,生態系統也正快速劣化。因此,即將在今年下半年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COP15),可說是全球的關鍵時刻。

最近發布的報告指出,將人權納入所有保育政策的核心,並且承認原住民族的文化與領域權利(territorial rights),是實現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目標與挽救自然的唯一方法。

由許多原住民族組織及其支持者一同組成的「原住民族與社區保育區聯盟(簡稱ICCA聯盟)」,在報告中指出,全球至少21%的地表面積(相當於整個非洲的面積),正由原住民族與在地社區(IPLCs)積極保育中。


全球至少21%的地表面積,正由原住民族與在地社區積極保育中。圖片來源:Pablo Lasansky(IWGIA)

原住民族以傳統智慧與信仰 守護人與自然的平衡

為深入了解原住民族如何守護如此大片土地,ICCA聯盟成員選了其中17個社區觀察,並探討這些地方的特有種與受脅物種,如何在原住民族的管理之下欣欣向榮。他們將結果收錄於「Territories of Life:2021年報告」中,內文詳述原住民族的文化習俗與獨特的治理系統,如何成功保育當地生態。

「最重要的是,各國政府應該要承認原住民族保護與保育自然的角色」,ICCA聯盟國際政策專員拉莫斯(Ameyali Ramos)說,「我認為這是一切的基礎。」

這份報告引介的案例如坦尚尼亞的馬賽族(Maasai)。他們居住在納特龍湖(Lake Natron)集水區附近,這是小紅鶴(Lesser Flamingo,學名:Phoeniconaias minor)在全球最重要的繁殖地。由於這片土地供應了馬賽族人的生計所需,舉凡放牧區、水源、天然鹽沼地到重要的聖地,因此馬賽族人長期保護這塊領域。另外,像是馬達加斯加恰法雅弗納峰(Tsiafajavona)的弗柯諾勒那族(Fokonolona),據說他們是古老天神五個兒子的後裔。他們努力保育森林,因為這裡代表著他們公主的嫁妝,以及世代相傳的襲產。他們的傳統領域現在棲息有11種極度瀕危級(Critically Endangered, CR)、32種瀕危級(Endangered, EN),以及25種易危級(Vulnerable, VU)物種。


納特龍湖,小紅鶴在全球最重要的繁殖地。圖片來源:Richard Mortel(CC BY 2.0)

厄瓜多薩拉雅庫地區(Sarayaku)的克奇瓦族(Kichwa),以「森林有靈」(Kawsak Sacha,英譯Living Forest)的信念,世代守護他們位於亞馬遜雨林的傳統領域。來自薩拉雅庫地區的克奇瓦族首領桑蒂(Daniel Santi)說,憑藉著這套信念,他們認為雨林是擁有權利與生命的存在,且由一切生命力所組成,包含動植物,以及照看樹木、潟湖、沼澤與其他所有生存於雨林之物,並且陪伴著人類的守護神。

「我相信,原住民族的知識首先是關乎相互關係的尊重與平衡」,與ICCA聯盟一同完成年度報告的桑蒂說。「不論是在生態系統內部,或是和守護神之間,一旦出現不平衡,都將是無法修復的。」

45歲的桑蒂說,他們的部落在1970年代晚期曾經組織抗爭、與政府進行訴訟,以阻止傳統領域被賣給石油公司。1992年,他們在薩拉雅庫的雨林取得13萬5千公頃的土地權。但資源開採的威脅並沒有因此停歇,桑蒂說,就和附近其他原住民傳統領域的遭遇一樣。

ICCA聯盟的拉莫斯說,成文律法和其在現實中的可操作性之間存在著落差,而這是全球和系統性的問題,「這兩者之間的落差,使得原住民族非常難以行使他們對自己土地與傳統領域的權利。」


位於厄瓜多帕斯塔薩省的薩拉雅庫傳統領域。圖片來源:Carlos Mazabanda

「後2020生物多樣性綱要」 應承認原住民族領域權

在目前越來越多相關研究中,ICCA聯盟的報告是當前最新的一份。這些研究都指出,原住民族能夠最有效地保護他們的自然環境,這也是許多像是桑蒂一樣的原住民族首領所長期主張的論述。今年稍早,聯合國發布的報告顯示,在應對氣候變遷與保護生物多樣性上,支持原住民族與其他雨林部族是最成本有效的方式。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警告全球生物多樣性正快速下降,而其主因是如農業擴張與採礦等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棲地流失問題。

科學家警告,野生動物棲地流失也會對人類造成傷害,因為大多野生動物在健康的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調節角色,例如有助於減緩疾病的出現。

今年10月,多國領袖將前往中國昆明,參加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他們將在會中簽署新的十年目標「後2020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Post-2020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以保護生物多樣性。預估將有196個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簡稱CBD)締約國與會,但仍不確定各國出席情形是否受COVID-19影響。事實上,COP15原先是安排在2020年10月舉行,至今已經延期兩次。

後2020綱要將會取代2010年於日本簽署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後者在很大程度上被認為是失敗的——根據聯合國的評估,愛知目標中的20項保育目標都沒有完全達標。


根據聯合國的評估,愛知目標中的20項保育目標都沒有完全達標。設計:王品涵

ICCA聯盟是其中一個參與CBD協商過程的非政府組織,他們現在正和科學家、保育專家一同討論後2020綱要的細節,以及該如何達到CBD的策略目標:在2050年之前,「與自然和諧共處」。

拉莫斯說,考慮到目前的時間點,她希望他們的報告能夠「為協商會議提供參考」,強調人權必須是所有保育政策的核心,以及應該要承認原住民族的領域權。

保育工作應考量原住民、女性、青年的角色

拉莫斯說,聯合國在2020年8月公布的CBD後2020框架草案中,人權議題仍明顯遭到忽視;不過在目前的幾場會前會中,隨著各類組織的加入,帶進了新的觀點,討論內涵也逐漸改變。去年,ICCA聯盟與許多原住民族權利與保育團體,共同撰寫一份評述報告(discussion paper),對後2020綱要討論提出建言。在這份文件中,他們重新改寫聯合國CBD的草案,將有關人權的語句貫串20項目標。

以許多媒體稱許的目標二為例,原文是要在2030年之前,使地球30%的地區得到保護。倡議團體則建議,這30%的地區應更明確地修改成:「經適當地承認與支持原住民族與在地社區的共有土地、水域與傳統領域後,聚焦於對生物多樣性特別重要的地區」,而且他們認為百分比應該要更高。


2019年4月26日,原住民族婦女在巴西國民議會前,參與自由土地季(Free Land Encampment)遊行。圖片來源:Karla Mendes(Mongabay)

共同撰寫這份評述報告的環境律師迪潘格拉塞奧(Ana Di Pangracio)指出,愛知目標未能達成任何一項目標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因為欠缺了對於人權的承諾。迪潘格拉塞奧是「Women4Biodiversity」諮詢委員會中的一員,她同時也有參與CBD協商。

「愛知目標並未考量許多權利主體(如原住民族、在地社區、女性與青年)的貢獻與角色」,然而,迪潘格拉塞奧補充,保育工作必須是共融及開放參與的過程。

迪潘格拉塞奧的另一個身份是阿根廷環境與自然資源基金會(FARN)的副執行長,她強調,女性與女孩的權利應該要含括進後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

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在面對森林流失的問題時,女性除了遭遇直接威脅(像是當稀缺資源競爭加劇,性別暴力也隨之惡化)之外,她們也能從獨特的角度促成保育,因為女性對於森林的優先次序與利用方式都和男性有所不同。然而,迪潘格拉塞奧說,政策制定者「到現在都還看不清楚這件事。」

拉莫斯與迪潘格拉塞奧說,關於後202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另一個重要且須優先處理的是,應該要認明並停止造成生物多樣性流失的工業活動,像是採礦與大規模的農業擴張。此外迪潘格拉塞奧認為,這次各國需確實落實政策也很重要。

桑蒂說,在厄瓜多,薩拉雅庫地區的族人將會持續「從不同角度對政府施壓」。

「這樣一來,政府不只得承認薩拉雅庫傳統領域的地位,也要承認其他所有目前由原住民族保存、管理以及提出真正替代方案的傳統領域」,桑蒂補充。

參考資料

※ 本文經授權全文翻譯自報導,如需轉載請來信:infor@e-info.org.tw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補助報導經費,為確保新聞獨立性,不干涉報導內容

作者

林大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黃鈺婷

大學主修外文與社會學,研究所念環境教育。期許自己做好環境資訊的轉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