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討論水價合理化了 | 環境資訊中心
地球公民通訊

該討論水價合理化了

2021年10月05日
轉載自地球公民通訊35期;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台灣各縣市的自來水,除了金馬之外,都是由台灣自來水公司供應,台北市則由臺北自來水事業處供應。台水公司一度水的價格約是11元,台北市的水價約是7元(表一),這樣的水價是全世界第三低,僅次於非洲模里西斯、伊朗兩國。根據台水公司的統計,台灣每人每月的水費平均支出約是108元,占國民消費支出比例約0.2%,相當於一杯最便宜的星巴克咖啡。

一度自來水是1000公升,可以裝上1667瓶600cc的瓶裝水,可見自來水之廉價,瓶裝水之昂貴。

自來水供應了住宅、商業、工業用戶,用水量有大有小,水價的合理化,可以增加節水、使用再生水誘因,提昇節水產業和技術的發展,讓國人面對極端氣候下,減少缺水的風險。

討論水價的三個面向

水是維生的必需品,和空氣一樣重要。所以,應該是公共服務的一部分,不能變成純粹的商品,任意哄抬,讓弱勢者無水可用或難以負擔。但是,水也是公共財,不應該任由少數人耗用,或者因為一部分人浪費水,導致集體的缺水風險。

用水越多,單位水價應越高,所以討論水價合理化,不是齊頭式的提高水價,而是拉大級距。根據台灣自來水公司報告,每月使用50度以上的用水大戶只佔5%,卻使用高達41%的用水量,而目前台灣平均水價約11元,一般20度以內用戶一度7至9元,工業大戶一個月用3、4萬度,一度卻只收12元,兩者只差3元差距顯然不合理。

水價必需反映用水的生命週期成本,從水源開發和營運管理、淨化處理輸送、管線維護與更新、污水處理等都應計價。例如,近年來,台灣的原水開發成本每度已超過20元,但水價平均卻只有11元,就不合理,此外,直接供應原水給工業大戶的水價,也應該合理反應成本,不應變相補貼企業。

關於自來水價調整的建議

有關調整方案,個人初步建議是:先行提高台北市水價,和全國其他地區相同,然後參考台北市的水費級距率,從加大級距費率差異開始,例如:用水量1-10度不調漲(初估約80萬用戶);11-30度漲為1.5倍(初估430萬用戶);31-50度(初估100萬用戶)漲為2倍,但對於50度以上,約28萬的用戶,就實施3倍-6倍的水費。

如此,12%左右的節水戶不調漲;83%常態用水戶僅微幅調漲,可以讓超過95%用戶仍享用低水價,讓真正的用水大戶付出最高6倍的單位水價,不僅符合用水的正義,又創造出節水誘因。只要50度以上的用水戶,每度水價調高到20元以上,則已接近再生水和海水淡化的成本,自然就產生投資和使用的誘因,再者,自來水公司有盈餘,可以把全台老舊的PVC塑膠水管,加速汰換為不鏽鋼水管。

台北市的水價全國最低,每日人均用水量卻是全國第一。台北市1-20度的級距,每度水只收5元;其他縣市1-10度級距,每度7.35元;11-30度,每度9.45元,翡翠水庫蓋在新北市,供給台北市用水,新北每度用水反而比台北市民貴,本就不合理。台北市提高水費後,其收入應全數提供新北市改善自來水管線漏水,作為基本的互惠。

因此,另一個建議是提高基本費。水費中的基本費是依水管口徑粗細收費,台水是20mm-136元,台水是20mm-71.4元,相較之下,台水比較便宜,因此,雙北居民實際支出的水費很可能差不多。台水公司的供水區域廣且難度高,其基本費理應比台北市高,最起碼應該拉平。

此外,水價調整雖相較於油價、電價對物價和家庭支出衝擊小,但仍然是很敏感的民生議題,歷來的執政者避之為恐不及,深怕得罪人民,所以數十年來都排不上政治議程。逢此百年大旱,缺水已成不得不處理的嚴重國安課題,水價合理化是面對氣候緊急時代必要之舉,建議政府應提出合理化的評估方案,包括水費提高之後的用途規劃,然後將所有評估資料公開,舉辦公共論壇,啟動社會對話,尋求共識,筆者之建議方案僅供討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