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帶你走讀高屏溪(下) | 環境資訊中心
地球公民通訊

大叔帶你走讀高屏溪(下)

2021年11月16日
轉載自地球公民通訊35期;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傅志男(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

今年,台灣經歷著超過百年未有的大旱,是1911年有紀錄以來最少的降雨。兩位南台灣的大叔,決定帶領更多人,走讀從水源頭到水龍頭之間,關於高屏溪的故事。


傅志男


李根政

李根政 ✕ 傅志男

我是李根政,從小在金門長大,九零年代移居南台灣,喜歡和一群人努力改變社會,也喜歡寫書法、逛傳統市場煮飯。因為要專心投入環境運動,2007年辭去教職,和一群朋友創辦了地球公民,轉眼間已成為資深的環境運動大叔。

我是傅志男,在高雄楠梓仙溪旁的客家小聚落長大,專長是帶教師們學生實地走到自然生態現場做環境教育,走讀現場和解說是最好認識環境的方式。這幾年著迷於空拍,下面要show給你們看的空拍景象都是我拍的喔!

我們因為柴山保護運動認識已經超過20年,是環境運動戰友也是酒友。20多年來,一直關注著南台灣水議題,這幾年傅志男四處勘查拍照各種環境地景,並標出地理位置,幫助大眾了解台灣。身處百年大旱的南方,我們從去年沒有颱風,就一直很擔憂旱情,想著能做些什麼事?後來決定透過影像紀錄和書寫,帶著大家了解高雄人的水之源,走讀台灣第一大河—高屏溪。從認識我們喝的水從哪兒來開始。 在氣候緊急時代,一起思考人和大河的關係,尋找一條永續的水之路。

耐旱的物種—刺竹

我最近很常跑來拍攝馬頭山,這裡有著獨特的自然生態。幾年來,因為要興建廢棄物掩埋場,在社區居民和環保團體的抗爭下,而得到社會關注。這裡是阿里山山脈尾端的淺山,楠梓仙溪的西側,最高的山嶺是馬頭山。

地質是屬青灰岩—古亭坑層,保水差、土地貧瘠,「刺竹」正是在這惡劣環境的指標優勢植物,適應台灣西南部的丘陵地,7個月漫長的旱季,乾旱時會落葉度冬。5月底,連最耐旱的刺竹葉子大都長不出新葉(一般是3月就會長出新葉),只有在山凹的地方才開始長出綠葉。

我在想:在極端氣候下,住在台灣西南部的人們是否也要學習刺竹,成為耐旱的物種?

刺竹(Bumbusa stenostachya Hackel)
是高大、竹桿密集叢生的竹子,竹桿基部的小枝條會變成刺,因此得名。尤其是乾旱期越長的環境,鞭條狀的刺越多而密集。刺竹在乾旱時落葉,雨季來臨時長新芽,在台灣冬季半年乾旱的西南淺山成為最重要的植被類型。
相傳高雄古時的平埔族─馬卡道族的部落,周圍都種植刺竹,馬卡道族稱刺竹為Takau,是高雄古地名「打狗」的由來。(楊國禎,2004)
 
高雄一年總用水量為5億6694萬m³,其中,生活用水3億5610萬m³,約占63%;工業用水2億1084萬m³,約占37%(2019年數據)。
盡管五月底陸續下雨了,但是旱象只是解除,當極端氣候成為常態,我們必須做出改變。節水,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產業模式。用水大戶的節水責任最大,但家庭用水積少成多,也要努力節水,學習刺竹成為耐旱的物種。
我們認為:家庭節水要從知道自家用了多少了,制定節水目標,採取行動這三個步驟開始。第一步,拿出家裡的水單出來研究吧!
(2021/4/20  乾裂長草的澄清湖底)

這是我們家的水費單

這是我們家的水費單,二口人,合計度數是17度,就是用了17000公升。 換算起來每人每日平均用水約是142公升。(17000公升÷60天÷2人=約142公升) 這樣的用水量是多還是少呢?要以什麼做基準目標?

節水三步驟—從找出家裡的水單開始

1.打開水單,計算每人每天用了多少水?

水費是二個月收一次,找到「合計度數」就是「家庭用水量」,一度水是1000公升。

二個月的用水量÷60天÷人數,就可以得到每人每天的用水量。

2.設定家庭用水的節水目標

台灣每日人均生活用水量約280公升,生活用水,其實是包含了家庭用水、商業用水以及公共用水,由於台灣住商混合,所以沒辦法精確區分家庭、商業等用水量。

根據估計「家庭用水」約佔「生活用水」70%以上,如果依70%來計算,每日人均生活用水280公升,推估家庭用水量約196公升。如果依水利署期待節水目標,每日人均生活用水250公升來推估,則家庭用水量約是175公升。從這兩個數字來看,我家每人每天用水142公升,沒有超過,但我們還是努力節水。

想了解你的用水狀態如何?找出家裡的水單算一算,如果高於每日人均175公升,那就努力節水降下來,如果已低於這個數字,也再努力節水共同度過百年大旱。

上網查水單,登錄自家水號:台灣有2個單位在供應自來水。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僅供應台北市的用水;台灣自來水公司則供應台北市以外的所有縣市。只要知道家裡的「水號」就可以上網查詢水單。台灣自來水水費查詢台北市自來水水費查詢

3.節水行動+檢驗成效

建議先從易於實踐可調整的生活習慣開始做起。

▉先檢查家裡是否有漏水,可以先查詢過去幾次水費是否有異常的狀況,例如有一期開始特別高,就可能是漏水了。我在台北租屋的同事,就是這次查看水單,發現二個月增加用水25度,每日就漏了超過420公升,原因是馬桶漏水,趕快緊去補救。

▉把水龍頭出水量從控制閥轉小,這樣可以自然而然的省水。

▉泡澡改為沖澡,並減少沖澡時間,洗澡水回收水沖馬桶,蒐集洗菜洗米水來澆花。若不是植栽種植者,洗菜洗米水可以用來當第一道沖洗餐盤去油汙,第二道再用乾淨水洗淨。

▉除溼機和冷氣機的排水再利用。

如果你認真實踐二個月後,就可以看看水單,知道家裡的節水成績。

◎延伸閱讀:李根政 / 宅防疫節水行動 - 從看家裡的水費單開始

每日,高雄人飲用著大河之水,降雨有豐有枯,但水是和空氣一樣,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即使枯旱仍然得用水才能生活。
蓋水庫,用以調豐濟枯似乎是必要的作法,但偏偏台灣山高水急,地震頻繁,能夠蓋水庫的地方差不多都蓋完了,年輕的水庫淤積率相當驚人,致使庫容和可用年限大幅減少。
在民間團體20多年來倡議下,水利單位已啟用伏流水、再生水等。更由於去年就提前節水布署,南部地區得以在這場56年大旱,還沒進入分區供水或停水。但是,治本的改革工作還很多,需要政府和國人一起努力。

永續水資源六大政策

1.供給人類用水,同時考量水的生態循環,滋養大地。多元取水,管理重於開發,優先推動節水、再生水、降低漏水率。

2.水價合理化,開徵耗水費,增加節水、使用再生水誘因,提昇節水產業和技術的發展。

3.地下水全面納管,抽取量和補注量的動態資訊公開與管理;農業用水確實掌握與管理。

4.改善河川污染,創造增加供水、生態環境、提高生活品質的多贏。

5.因應極端氣候,重新擬定水資源政策,以供定需,用水總量管制,控管工業和民生用水的成長。

6.流域治理,防止污染地面水與地下水,強化森林保育、集水區的土地治理,涵養水源。

東港溪污染改善—創造城鄉互惠的多贏

屏東給高雄每天30萬噸的水

照片中是一條巨型水管,從屏東的東港溪,跨越高屏溪,每天輸送約30萬噸的原水到鳳山水庫。畫面左下延伸是東港溪的取水站,畫面的右上方就是鳳山水庫。鳳山水庫位於鳳山丘陵南段,平時是供應工業用水,但在高雄陷入大乾旱時期,也會用來供應民生用水。

東港溪水很髒,但還是得用!

港西抽水站上游養豬約有 53 萬頭及人口 25 萬人,若以養豬一頭相當於 4 人污染量估計,東港溪污染負荷約相當於 240 萬人口當量,其中 215 萬人口當量來自養豬,佔90%,25 萬人口當量則來自生活污水,佔 10%。(資料來源,鳳山水庫水質治理方案草案,環保署2010.11)

為什麼這麼髒的水,可以處理到變成安全的自來水?2014年起進行東港溪原水前處理工程,打造10座生物濾池,運用工研院BioNET技術,可去除氨氮及有機質,經處理後之水質可符合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再經過後端處理後即是符合標準的自來水。

(摘錄自:創新水科技研發服務網

改善東港溪污染,才是治本之道

這是東港溪攔河堰的空拍,即使2021年4月底的大旱,水量仍相當穩定。

東港溪的水質原本是相當優質的,來自於大武山系的北大武、霧頭山...等,在隘寮堤防尚未建築前,隘寮溪從三地門、北葉出山後,就放射狀如扇形往平原奔流,當時大多數的地面水匯流從東港溪出海。隘寮堤防興建後,河水被導引匯入荖濃溪,但大量的進入屏東平原的礫石層,成為伏流水、地下水,再湧出地面,成為武洛溪、東港溪的水源。

東港溪水量穩定,豐枯比為7:3,相較之下,高屏溪攔河堰則為9:1。如果政府在沿岸做好畜牧和民生污水的管理,將水質提昇至民生用水水準,大高雄每日將增加18~68萬噸的用水。如此一來,大高雄人民可以「喝到好水」,東港溪將恢復良好的自然生態,兩岸居民也擁有乾淨的親水遊憩空間,可說是「城鄉互惠」的多贏方案。(2021/4/21攝)

水價便宜,人們和企業會節水嗎?

台灣一度水平均10元,全世界第三低,僅次於非洲模里西斯、伊朗兩國。根據台灣自來水公司的統計,台灣每戶每月平均水費為108元,占家庭支出約0.2%,相當於一杯星巴克咖啡。 一罐600CC的瓶裝水,最便宜要價10元,比自來水貴1667倍。(1度水是1000公升,相當於1667瓶600CC的瓶裝水) 便宜到無感的水價,人們和企業有節水的誘因嗎?

查看下表,你們家的水費在那個區間?

◎延伸閱讀:李根政 / 56年大旱,該討論水價合理化了

啟動水價調整的討論

水是維生的必需品,和空氣一樣重要。所以,應該是公共服務的一部分,不能變成純粹的商品,任意哄抬,讓弱勢者無水可用或難以負擔。但是,水也是公共財,不應該任由少數人耗用,或者因為一部分人浪費水,導致集體的缺水風險。

用水越多,單位水價應越高,所以討論水價合理化,不是齊頭式的提高水價,而是拉大級距。根據台灣自來水公司報告,每月使用50度以上的用水大戶只佔5%,卻使用高達41%的用水量,而目前台灣平均水價約11元,一般20度以內用戶一度7至9元,工業大戶一個月用3、4萬度,一度卻只收12元,兩者只差3元差距顯然不合理。

水價必需反映用水的生命週期成本,從水源開發和營運管理、淨化處理輸送、管線維護與更新、污水處理等都應計價。例如,近年來,台灣的原水開發成本每度已超過20元,但水價平均卻只有11元,就不合理,此外,直接供應原水給工業大戶的水價,也應該合理反應成本,不應變相補貼企業。

我們喝著來自中央山脈、玉山、阿里山山脈的水。

路途遙遠,在山林裡滲出,在大河裡流動,默默沉潛入地,在攔河堰、水庫、水井裡被匯集,進入自來水廠,在老舊的PVC管或新式的不鏽管送到了家裡的水塔,在扭開水龍頭那一刻,給我們生活和生命。

逢百年大旱,提醒我們珍惜每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