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乾旱、大火、熱浪,極端氣候造成的災害,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生,極端氣候,也威脅著台灣的生存。2020年,台灣首度一整年沒有颱風過境,造成長達八個月的嚴重旱象。
2021年8月,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提出,由於人類排放溫室氣體與砍伐森林,導致全球氣溫上升速度高於預期巴黎協定,控制在增溫1.5°C的共識,有可能在2030年就突破,我們正以不可逆的方式在改變氣候。
▶延伸看專題《巴黎的2°C約定》
雖然各國政府都高喊減碳,但全球碳排放仍持續上升,2021年5月,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到419ppm,眼看將突破420ppm的大關,為了減少碳排,政府在2015年訂定國家長期減量目標,2050年要比2005年減少50%,但這樣的減量目標已經不再符合需求,想要將增溫控制在1.5°C,2050年必須達到淨零碳排。
目前全球有超過130個國家,宣示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台灣是人均排放量亞洲第一的排碳大國,減碳目標也無法自外於國際社會。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表示,「台灣的減量目標修改為2050淨零排放,現在法案正在做修正預告中,邁向淨零,重要的是能源使用效率提升。」
電力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台灣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有55%是來自於發電業,為了減碳,能源轉型是不得不走的一條路。
能源轉型該怎麼轉才能達成減碳目標呢?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建議,第一順位是要提升能源效率,也就是節能,其次才是發展再生能源。2016年,政府提出新能源政策,指出要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抑低電力成長到1%,電力結構則朝向非核、展綠、增氣、減煤。預計在2025年,再生能源達到發電量20%,天然氣和燃煤分別為50% 和30%,這個配比究竟是怎麼定出的呢?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能源轉型就是穿著衣服改衣服,再生能源要一定程度去替代核能發電,燃煤跟燃氣的比例應該要互相對調。」
但煤和天然氣都是造成暖化的化石燃料,為何要拉高天然氣占比呢?
燃氣機組因為升降快速,可以因應光電和風力的起伏,另一方面,燃氣每發一度電,碳排放是燃煤的一半,PM2.5硫氧化物等污染物,大約是燃煤電廠的1/50,也因此被當成是轉型過程中,最快能替代燃煤的橋接選項。而再生能源以光電、風力為主,則是考慮國內產業發展。
四年前的政策願景,在四年後,仍然充滿著各種不確定,首先在再生能源推動上,風力和光電的進展不如預期。風力發電計畫在2025目標要達到6.9GW,目前風力只有0.94G。曾文生次長解釋,本來預計2021年要併網的離岸風電場,因為有些零件還是必須從國外進口,受到疫情影響,國外的工廠甚至關廠沒有生產,明年應該會有好幾個風場陸續併網。
在光電的部分,目前裝置容量是7GW左右,距離2025目標的20GW,也仍有一段差距。曾文生次長說明,原物料上漲,有些原物料的供應不順,這些因素交疊,狀況就會受到影響,接下來的幾年要把進度趕上來。
除了進度因為疫情等因素而延宕,這幾年綠能開發也面臨環境上的衝突,其中大面積的地面型光電開發,爭議最多。
包括在台東知本濕地,業者要投資興建廣達161公頃的光電場,與原住民傳統領域產生衝突。在苗栗銅鑼山坡的農牧用地上,業者要開發8.3公頃的地面光電廠,保育人士認為這裡是石虎出沒熱區,開發光電可能影響石虎棲地。在濁水溪出海口的北岸,也有業者計畫在這片90多公頃的海埔地開發光電廠,引發破壞潮間帶生態的疑慮。
另外,陸域風機因為台灣腹地有限,合適的區位大都已經設置,規劃中的新風機,發生與民宅距離太近的疑慮,而離岸風場面臨生態與漁業的多重衝突。
政治大學地政系副教授戴秀雄指出,綠能設址爭議頻傳,是因為從區域計畫開始,就欠缺整體的規劃,從國土計畫、區域計畫到都市計畫,從來沒有盤點過能源設施應該在哪裡是比較好的,反而是業者只要相中地點,地主願意租,業者就去設。
能源轉型的另一個核心價值是能源民主,綠能不該只是財團、業者才玩得起的大投資大開發。在歐洲,綠能的發展強調由下而上,社區能源自治,由社區居民以及分佈各地的綠能合作社去推動營運,利潤回饋民眾。近年來台灣也有一些民間團體推動公民電廠,但不是政府推綠能的主力。目前台灣綠能仍偏重大案場的開發,忽視綠能小而分散的特質,戴秀雄表示,如果仍以單一電網為思考模式,不提分散的重要性,等於是幫再生能源的發展綁小腳。
綠能的發展因為環境和社會衝擊等問題,還在不斷調整腳步,另一方面,天然氣要擴增,也遭遇爭議。
台灣天然氣發電集中在大潭、通霄、興達電廠,其中大潭電廠是北台灣最重要的燃氣電廠,大潭電廠既有的七座機組,氣源全部來自台中的第二天然氣接收站。
興建中的八、九號機預計分別在2022年、2023年上線後,將增加2.2 GW的電力,相當於一座核三廠的發電量,讓大潭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廠,然而現有的天然氣源無法滿足擴增需求,於是政府計畫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經濟部希望每座大型天然氣電廠,都有鄰近的接收站。規劃第一接收站(永安)搭配高雄興達電廠,第二接收站(台中)搭配苗栗通霄電廠、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則搭配桃園大潭電廠。
當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地點,選定在鄰近大潭電廠的藻礁海岸,也掀起生態保育和能源轉型衝突的論戰。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啟動下個能世代】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