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9月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宣告農業部門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今(3日)進一步宣布,年底前將舉辦27場全國巡迴座談會,詳細說明在調適、減量、綠能等相關規劃,並開放民眾提供意見,讓各界以及消費者共同參與淨零路徑的制定。
農委會提碳匯、綠能等五大方向策略 向全國農民說明
為了減緩氣候變遷,世界各國紛紛拋出調適減量政策,我國環保署也推動《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法,納入2050年淨零排放等目標,並要求政府必須制定相關調適與減量的政策。
不過農委會領先一步,成為政府機關之中,最早宣布2050年淨零碳排的部會,並於今年9月1日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作為統籌規劃農業部門因應氣候變遷政策、跨機關協調的專責單位,推動農業調適及減排相關措施。
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執行長莊老達表示,座談會分為在地參與、地方治理、產業焦點三大面向,從下到上,共同規劃農業部門的淨零方向。
首場座談會選定11月8日於農糧署北區分署辦理,將針對桃園地區農民、農業團體等對象進行說明並蒐集意見。農委會將在系列座談會全部結束後,統整各方意見,召開全國性總結會議。
沼氣發電、環境碳匯、農民碳抵換 農委會政策齊發
莊老達說明,目前農委會提出數個面向的規劃,分為調適、減量、農業碳匯、農業綠能、循環農業,將在每場座談會中一一說明,聽取各界意見。
「調適」方面,農委會結合氣象資訊,分析作物未來的產區變化,並提前研發出可以適應溫度、耐淹、抗病蟲害等需求的改良新品種。「減量」則是利用全台畜牧業豬隻,蒐集糞尿做為沼氣發電,截至去年底已投入250多萬頭豬隻,發電量達6MW,每年約可減少5.9公噸溫室氣體排放。
「農業碳匯」方面,分出森林、土壤及海洋三部分,透過增加森林面積與管理、調整作物耕作模式、復育濕地及海草床等措施,大幅增加環境系統吸儲的碳匯,為我國整體淨零排放做出貢獻。未來農民可將配合減碳的貢獻定價,投入環保署碳交易平台,販售給需要抵換的企業,增加農民收入。
「農業綠能」面向,截至目前已建置約1.8GW,若以裝置容量換算發電量,已超過去年農業部門用電量的5成。配合國家再生能源發展目標,預估2025年農業部門要負責9.3GW的綠能。最後,「循環農業」部分,未來要找出更多可行的循環模式,實際運用在不同產業中。
農業生產首當其衝 下一代糧食安全堪憂
全球籠罩在氣候變遷影響之下,台灣的感受更為強烈,莊老達說明,全台平均溫度在過去30年上升1.6°C,海平面快速升高,過去一年發生的乾旱、豪雨,造成農業重大損失。近期預測更是指出,台灣冬季將越來越短,部分有低溫需求的作物產區不斷往北、往高海拔移動,其他溫帶作物、十字花科等冬季蔬菜,未來恐怕越來越難生產。
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出席時沉重表示,全球氣候變遷的問題太過龐大且複雜,不可能靠某人「按一個按鈕」就輕鬆地立即解決問題,面臨不斷變化的威脅,政府必須具備應變能力。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這些減排、調適策略光靠農委會與跨部會的合作,不見得會成功,重點是全民的參與程度,期待透過這些座談會,讓全民一起了解未來的工作內容。
陳吉仲也定下目標,要求相關單位、產試所研擬合適的策略,在一年內做出實際案例。他強調,現在不開始做的話,下一代損失一定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