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共有三座核能電廠,六座核電機組,其中兩座機組已經除役、一座提前停機,目前只剩下三座機組在運轉,占總發電量約9%,到了2025年核三廠最後一部機組屆齡除役,台灣將正式走入非核時代。
在國際減碳的壓力下,有些擁核人士主張要把核能當成是減碳的選項,提出重啟核四公投。已經封存七年的核四該不該重啟?這個糾纏台灣近30年的議題,再度讓能源轉型之路掀起波瀾。
1980年行政院宣布在新北貢寮興建第四座核能發電廠(簡稱核四),當時還是戒嚴時期,1985年立法院提案停建核四,理由是核電廠具有隱藏性危機,不具有經濟效益,提案立委是國民黨籍的王金平等人。
1994年立法院解凍核四預算,反核聲浪伴隨著民主運動在街頭延燒,當年有一句撼動人心的口號「反核就是反獨裁」。1994年在當時還沒有公投法的法源下,貢寮鄉就舉辦核四公投,六成居民投票,不同意票的比率達到96%。
另一方面,核四的發包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原本是統包的核四工程,1995年因為數度流標,於是從統包改分包,招標過程曾引發許多質疑聲浪。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表示,當年各界對於分包後工程整合問題提出憂心,果不其然,核四在之後十多年施工過程中,因為整合問題出現非常多的謬誤。
從1999年核四動工到2000年政黨輪替,核四歷經停工又復工,施工期間陸續爆發貪腐弊案以及工程未按圖施工、偷工減料,台電擅自變更原廠設計、工期紊亂、介面整合出問題等等,預算也追加三次,從1697億追加到3000多億。
▶延伸看專題 《核四 你好嗎?》、《2000-2001年核四停建又復建》
賴偉傑回憶,當年就曾遇過台電內部吹哨者提供資料,指出核四所採用的數位儀控系統在當時並沒有使用先例,未來可能牽涉到的安全問題應該被公開檢視。核四數位儀控系統相當於核四的大腦,到目前為止,仍還沒有通過原能會的驗證測試。原子能委員會表示如果這次公投通過重啟,決定繼續興建,安裝多年的數位儀控系統,台電公司必須要重新檢視設備的狀況。
核四廠原本台電計畫在民國100年(2011)完工運轉,當時行政院長吳敦義還提出以核四商轉作為建國百年賀禮。然而到了民國100年,核四因為工程上種種問題,還是無法完工。同一年3月11日,日本東北發生地震、海嘯,導致核電廠發生氫爆,輻射塵污染土壤、地下水、海洋,超過40萬居民被迫撤離,核電廠周圍城鎮被劃為返還困難區域,福島縣的居民生活在輻射恐懼之中。核災的震撼,衝擊世界各國核電政策,台灣的核工學者為了核安,也站出來直指核四問題。
2011年時任核四安全監督委員會委員的核工專家林宗堯發表「核四論」,點出核四廠內100多個系統、設備、設計、施工的問題,認為要全部測試出來,才能確認核四廠安不安全。之後經濟部召集林宗堯等核工專家成立核四安檢小組,希望能解決核四問題。
2013年7月,林宗堯發表《核四摘要報告》,表示核四難達安全標準,失望退出核四安檢小組。2014年7月完成安檢報告,當時的經濟部長張家祝舉辦記者會宣稱核四安全無虞,但監察委員田秋堇調查後發現,台電在後續與奇異公司的仲裁中,發現奇異公司43項未履約事項並提出賠償,顯示核四並不符合安全要求。田秋堇認為核四的系統功能試驗報告,當時沒有通過審核,經濟部卻開記者會宣布核四安全無虞,造成社會誤解、爭議不斷,經濟部顯有違失應予糾正。
原能會核能管制處副處長高斌也證實,核四廠一號機燃料裝填前,需要送到原能會審查的系統功能試驗報告,總共有187項,其中有155項已經通過原能會的審查,另外有32項還沒有通過審查,因此現在的核四廠還沒有達到安全的標準。
而另一方面,日本福島核災讓台灣民眾驚覺,我們與核災的距離其實並不遙遠。
▶特別企劃 《日本福島311十年記事》
福島核災後,台灣反核運動風起雲湧,在強大的民意壓力下,2014年前總統馬英九宣布封存核四。封存期間,核四廠附近的地質調查也持續進行,地質專家對核四外海的活動斷層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核四的安全評估與環境影響評估是在1991年完成,由原能會通過,並沒有公開透明的審查程序,對於核四附近的地質調查也不完整。近十多年來,許多學術單位陸續在東北角海域進行地質研究,中央地質調查研究所也在核四廠周遭海域作斷層調查,確認附近海域有許多活動斷層。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指出線型8就是距離核四最近的一條活動斷層,長度有100公里,一直延伸到核四附近,距離目前核四廠大約兩三公里。而斷層越長,發生地震時,規模會越大。
斷層的出現,讓人擔心核四廠的安全性,根據地調所2019年的會議決議,按照海域斷層93.9公里的長度來計算的話,推估最大的震動加速度是0.57G,已經超過核四當年的耐震設計0.4G。清大核工系教授葉宗洸認為超過設計值的部分,可以用安全強化的方式來因應,讓耐震係數基準0.4G經過安全強化後,廠房地層可以耐受到0.66G。
但陳文山根據最新的評估,除了考慮斷層長度加上場址效應,核四如果要維持原址耐震係數必須大於1G,遠大於設計值,工程補強可能也是於事無補,最後可能就是要整個廢棄重蓋。
而除了海上斷層,在核四廠汽機廠房的正下方,還有一條S斷層,目前還無法確認是不是活動斷層。陳文山指出S斷層即便不是活動斷層,但地震發生時,也可能會因為搖晃,引發破碎帶岩盤不等量的位移錯動,導致地表龜裂,廠房損壞。
直到目前為止,核四反應爐廠房和汽機廠房結構安全性評估,都因為地質調查不足還沒有完成。台電表示地質補充調查還需要四年,安全評估才能確定,也就是說核四安不安全,現在誰也不確定。
▶延伸看專題 《地震帶上的核電廠》
核四封存,七年過去,當年的問題、福島核災,逐漸被社會淡忘,當能源轉型面臨瓶頸,以公投決定核四重啟,再度成為社會爭議的焦點。有許多人認為回頭擁抱核電,可以一勞永逸,解決碳排放和電力問題。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公投理由書上充滿不實資訊,把它講成一個又新又好的電廠,核四至今都還未完工,要重啟至少七年以上,非常困難。
清大核工系教授葉宗洸則是樂觀看待核四重啟,他認為如果核四重啟公投過關,首先一號機必須做安檢,有安檢在把關,民眾應該有信心。
此外,2020年12月31日 核四廠建照就已屆期失效,如果要重啟,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估計需要N+7年的時間。「 N是不確定的部分,七年是確定的, 就是拿到執照可以蓋的,確定審查通過已經可以做的部分,算起來明確的是七年;不確定的就是N,包括過去的顧問團隊,不知現在還找不找得回來。」
原能會指出核四如果通過重啟,依照法規要重做環評和安全性分析,還要完成地質調查、安全強化設施、試運轉測試和審查,這些都不可能在兩三年可以完成,估計需要十年以上。
清大核工系教授葉宗洸認為發展核電,著眼的不是近兩三年的供電穩定,而是更長遠,比如: 2025年之後供電穩定,不再增加碳排,尤其台灣到2050年要達到淨零碳排,目前綠電比例過低,即使到2025年還有八成的電力來自高碳排的火力發電廠,因此主張以核養綠。
核電是否可以當成減碳的選項,國際上並沒有共識。不過根據《2021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近十年全球的核能占比呈現下降趨勢。崔愫欣認為這是在福島核災之後,許多安全標準提高,成本也隨之提高,所以各國已經不太以核電為主力選項。
部分國家包括英國、法國、中國,目前有重啟或新建核電的計畫,日本通過重啟的反應爐有十座,廢爐的有27座,跟核四同型的四座進步型沸水式反應爐目前都停止運作。
對於許多貢寮的反核前輩,以及長年支持反核運動的人來說,堅持廢核是為了追求更公平更民主,不以犧牲弱勢為代價的發電方式。台灣走過30多年的反核歷程,是否還要以犧牲少數、增加風險的方式,來滿足電力的需求呢?反核團體認為同樣的時間和經費投資在綠能、儲能、智慧電網上,更可以解決電力供應和碳排問題。
台灣真的缺電嗎?該怎麼做,才能讓電力的供需達到平衡。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能源轉型轉到哪系列報導|啟動下個能世代】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