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楓葉季節,這裡很漂亮,不輸日本的風景。」準備入山的遊客心情很雀躍。台灣中海拔山區,秋冬時節色彩繽紛。變葉之際的美麗引來壓力,季節性高峰如何因應,迷人風采才能永保?
接近一年的尾聲,色彩饗宴在山區上演。11月中旬,新竹縣尖石鄉的北得拉曼步道,因為山毛櫸變色,吸引許多遊客,狹小的山路,要會車就卡住,出現深山塞車的窘況。短時間內湧入大量遊客帶來的問題,還有垃圾與如廁,部落居民不堪其擾,揚言封路。
當山毛櫸黃葉凋落,12月,壅塞移轉到霞喀羅古道。往登山口的產業道路上,20人座的中巴、九人座的小巴、小客車,狹路相逢。兩座公有停車場客滿,路邊空間也全部停滿,私人停車場更是一位難求。居民在途中擺出「車位已滿」,「內難迴車」的牌子,依舊無法阻擋想進來的車輛。
山友憧憬的霞喀羅古道,最初是泰雅族基納吉群和霞喀羅群之間的聯絡道,清代被規劃為隘勇線,到了日治時期,闢建為警備道路,從新竹縣五峰鄉的石鹿,到尖石鄉的養老部落,全長22公里,沿途有駐在所遺址。另外,興建於1921年的白石吊橋,橫跨薩克亞金溪,橋長145公尺,距離溪谷將近100公尺,是霞喀羅最著名的地標。
霞喀羅在泰雅族語中,是烏心石的意思,這條路,是林務局國家步道系統的第一條示範步道,2003年啟用,後來因為艾利颱風而損毀,直到2019年才重新開放。當地也開始推動生態旅遊,養老部落的幾位青年順利成為導覽員,踏著祖先走過的路,訴說在地的故事。古道的路況,他們與林務局共同維護,採用自然資材,保持步道平坦好走。
抬起頭,美景無限,腳下,煞風景的東西,可不少。越多人停留的休息處,髒東西就越多。
「這邊就是小白花,下雪的天地。」比令隨手從地上撿起樹枝,折成兩半做成筷子,一路撿拾登山客遺留的衛生紙與垃圾。「只要一個丟,全部的人都會跟著丟,我們怎麼撿都撿不完。」比令說他從事生態導覽才兩年多,就已累計清出2700斤以上的垃圾。
無痕山林的七大準則之一,除了垃圾全都要帶下山,解便時,要選擇遠離水源、營地、步道的適當地點,挖洞掩埋。比令瓦旦建議山友隨身攜帶夾鏈袋來裝用過的衛生紙,只要妥善把封口封好,放在背包裡也不會有味道。
霞喀羅古道可以安排一日遊,也能規劃兩日遊程,在白石駐在所,林務局規劃了45個營位與一個簡易廁所,但楓紅旺季往往擠進上百頂營帳,環境負擔沉重。曾為霞喀羅寫書的古道專家徐如林,建議不要在古道過夜,她說體力好的山友,一天就能走完全程,減輕對當地的衝擊。
登山口還有更麻煩的問題。養老yulu文化生態發展協會祕書長楊幸腕表示,旺季的霞喀羅古道,一天會湧進2000人,但是只有一座公廁,協會志工放在馬桶旁大垃圾袋,不到一個小時就溢滿。
雪上加霜的是,這座尖石鄉公所在今(2021)年3月蓋好的公廁,排水系統故障,穢物溢出,比令瓦旦拿起刷子,無奈清掃著。目前由養老yulu文化生態發展協會安排會員當志工,輪流打掃公廁,楊幸腕說,一位族人要應付(單日)2000人的垃圾量,真的負擔不起,希望公部門來處理。但尖石鄉鄉長曾國大回應,硬體維修可以由部落提報,鄉公所來維修,但是沒有人力上的經費,公廁還是要由在地族人來清潔。
糾結難解的還有交通問題。「六日期間進到部落的小客車有200到300台,中巴在六日平均會有40台左右,這個腹地真的沒辦法承載這麼多車輛。」楊幸腕希望鄉公所能安排交通維管人力,但鄉公所一樣回覆沒經費。
鄉長曾國大說,去年提報給交通部的接駁計畫,規劃在秀巒村建置大型停車場,安排接駁,不幸碰到大崩塌,造成停車場的潛在危機,接駁計畫因而停擺,接下來需要哪些策進作為,希望能跟部落再深入討論。
當霞喀羅正在承擔沉重的遊憩壓力,來看看賞櫸熱潮之後,北得拉曼步道還好嗎?
這裡的山毛櫸生長在靠近內鳥嘴山的稜線,12月,黃葉落盡,清冷蕭瑟。護管員李聲銘為這個群落中,樹齡最大的山毛櫸丈量胸徑做記錄,它的樹幹已經中空,如果遇上颱風,基部的空洞可能會導致它傾倒。
要見到這棵古老的山毛櫸,得經歷陡上陡下的路途,短時間湧進的大量人潮,導致交錯縱橫的樹根裸露,李聲銘說,遊客踐踏加上雨水沖蝕,步道上的土壤越來越少,根系裸露會越嚴重,不利於路旁植物的生存。
熱門打卡景點的毽子櫟,也受到許多踩踏。李聲銘說,遊客踩上去拍照,不但樹皮會受傷,也影響生長,畢竟這棵樹長的這麼斜,光要撐住自己就已經很辛苦。
人多,留下垃圾與布條,護管員每個月會來巡視,步道休息處有許多小白花,散落在水田部落取水管線的沿途。
北得拉曼步道全長4.4公里,是林務局步道系統中的區域步道,管理原則是盡量維持自然狀態,原本沒有公廁規劃,但是水田部落居民強烈爭取,林務局與尖石鄉公所決定設置公廁。新竹林區管理處副處長劉忠憲表示,有些人認為廁所設置後,雇工將穢物帶下山就好,但是廁所設置需要考量的,不只是硬體,還有水源、環境衝擊、管理維護等問題,相較之下,還是希望倡導無痕山林的理念。
行政院提出開放山林政策,鼓勵民眾親近山野,加上疫情暫時無法出國,走向自然成為旅遊趨勢。但環境總有承載極限,長期推動生態旅遊的台灣生態旅遊協會理事長郭育任,建議從步道、營地、停車空間等現地條件,評估熱門步道的總量管制,並且提倡修法,讓管理單位在總量管制上有法源的支撐。
另外他也建議,參考日本的賞櫻情報平台,建立季節性熱點的預約平台,讓遊客能預先知道景點是否飽和,判斷是否前去或改到其他地點旅遊。
尖石鄉的另一個旅遊熱點司馬庫斯,今年就試辦了預約制,當日往返的遊客必須申請通行證, 11、12月的週六、日,每天限量50台車,在部落住宿的遊客則不在此限。尖石鄉鄉長曾國大表示,司馬庫斯部落是考量路幅、停車空間等條件做出規劃,再請新竹縣交旅處提報中央做公告,但是停車證發放的公平性與生態保護的平衡點,還是要滾動檢討。
走向自然,感受天人合一的和諧與舒適,是人們追求健康與寧靜的最佳途徑,從山野中獲得美好,在體驗過程中維護環境,是最基本的回報。季節性熱潮帶來的交通、如廁、垃圾等問題,急待公私協力,規劃完善配套。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瘋紅之際~山徑告急】
12/27(一) 22:00首播
1/1(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