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霧一直是倫敦天氣的一部分。英國首都坐落在一座山谷中,有泰晤士河從中流過。當水蒸氣在河上形成時,它可以在城市中蔓延,使街道充滿涼爽的灰色霧氣。
不過在十九世紀時,倫敦的霧發生了改變。霧出現得更頻繁、更密也更厚,有時還有刺激性,讓人的眼睛與喉嚨有燒灼感。這些不是霧,而是霧霾,也就是霧與煙和煤煙的混合體,主要來自燃煤的火。霧霾的骯髒黃色使它贏得一個「豌豆湯」(pea-soupers)的綽號。
在2015年出版的《倫敦霧傳記》(London Fog: The Biography)——書中,克莉絲汀・科頓(Christine L. Corton)指出,平均而言,倫敦的霧與霧霾的高峰時期是1890年代。在那十年裡,該城市每年平均有63天被籠罩。但是遠遠更糟的一年是在後來。那是1952年,倫敦大霧霾之年。
那是從12月5日一場普通的霧開始的。然而很快的,霧變成了黃褐色。房屋的煙囪、工廠的排煙管、私人汽車與公共汽車的排氣管所排出的污染,與霧混合了起來。到了第二天,很顯然的,這次的豌豆湯比平常更糟糕。一個天氣系統在河谷上方停滯不前,完全沒有風。一團30英里寬(48公里寬)冰冷的、充滿霧霾的空氣被困在倫敦上空,就像被裝在一個碗裡一樣。
像所有的豌豆湯一樣,大霧霾是工業革命的後遺症;不論是工業界或發電廠,還是人們用以取暖的壁爐和火爐,所使用的煤炭量都持續上升。在十九、二十世紀的倫敦,造成大部分污染的煤炭飽含硫磺,這使霧霾呈現黃色,並有刺激性。硫磺還給霧霾加上了腐敗雞蛋的臭味,霧霾在它接觸到的所有表面上都留下一層油性的黑色薄膜,包括在人們的臉上。
不久後,這場大霧霾成了倫敦所見過的最嚴重的一次。駕駛們放棄了他們的汽車,因為他們看不到街道;火車與航班被取消,鳥類撞上建築物並死亡,電影院也關閉了,因為霧霾進入建築物,擋住了人們觀看銀幕的視線。不過,犯罪行為倒是很順利,罪犯們發現,在搶劫或闖入房屋竊盜後,可以很容易地消失在霧霾中。
最後,在經歷五天之後,天氣有了變化,風把霧霾吹出了倫敦。但是大霧霾的影響持續了很長時間,成千上萬的人生病了,並死於支氣管炎與肺炎等肺部疾病。今天的專家認為,因大霧霾而死亡的人數為8000人,或甚至更高。年幼的孩子、老年人以及吸菸者受到的打擊最大。
大霧霾發生四年後,英國政府通過了《清潔空氣法案》,以限制城市中煤炭的使用。隨著煤炭淡出舞台,豌豆湯也不再那麼常見了。後來也有嚴重的霧霾以及與霧霾相關的死亡事件,但是再也沒有一次像1952年的大霧霾那樣嚴重。在那場重大災難損害了成千上萬的人之後,政府介入了——這表示,當人們的生命與健康受到威脅時,重大改變是有可能的。如果這種改變能發生在1950年代的倫敦,那麼今天它也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
──摘自《拿回我們的未來:年輕氣候運動者搶救地球的深度行動》
《拿回我們的未來》致命的豌豆湯
作者:娜歐蜜.克萊恩、麗貝卡.斯蒂夫
譯者:區立遠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1-16
ISBN:9789571395777
作者簡介
娜歐蜜.克萊恩
是一位得獎記者、專欄作家、紀錄片導演,也是《紐約時報》和國際暢銷書《震撼理論》(The Shock Doctrine)、《No Logo》、《天翻地覆》(This Changes Everything)、《不能光說No》(No Is Not Enough)以及《刻不容緩》(On Fire)的作者。
麗貝卡.斯蒂夫
在大學時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書,此後持續寫作至今。她為兒童與青少年寫了許多非文學類書籍,重點在科學與歷史,包括一本為青少年讀者改編的達爾文的《物種源起》。透過她的書,青少年讀者可以探索不同的主題,比如鬼魂、機器人、細菌、進化、女性先驅、大辛巴威的廢墟、法醫破案等等。她住在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市。
【名人推薦】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了《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認為環境與發展是問題的一體兩面,應平衡兼顧,並提出「既能滿足當代的需要,同時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永續發展概念。但迄今逾30年,由中壯年人主導的人類發展模式卻讓自然資源幾近耗竭,環境生態嚴重破壞,世代正義更加遙不可及。這本娜歐蜜.克萊恩與麗貝卡.斯蒂夫聯手為年輕世代書寫的《拿回我們的未來》正是當頭棒喝,不僅年輕世代該看,權掌人類發展方向的中壯年更該好好閱讀反省。」——詹順貴(環保律師)
※ 本文摘自《拿回我們的未來:年輕氣候運動者搶救地球的深度行動》,轉載請洽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