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來做工。」這是基本上每個小朋友小時候都會唱的兒歌,而我也因此喜歡觀察在花叢間忙東忙西的蜜蜂們。在自然谷的木屋屋簷下,時常可以觀察到長腳蜂那如蓮藕般的蜂巢,在步道上則偶爾有機會觀察到在樹叢間築巢的變側異腹胡蜂。但每次在網路上分享蜂的觀察照片時,身邊許多親友通常第一個回應通常都是好可怕、好危險或趕快離開等。
我想這樣的反應,多半是對蜂的不認識,加上每年秋天看著新聞報導虎頭蜂螫人事件,加深了心中的恐懼。但根據個人觀察許多不同種蜂(蜜蜂、胡蜂、虎頭蜂……等)的經驗,蜂並非遇人就螫,不同種的蜂個性不同,有領域性較強(較有攻擊性)也有領域性較弱的(蜂巢受到明顯干擾時才會攻擊)。只要了解蜂的習性以及讀懂蜂的肢體語言,大家是可以和平共處於同一個環境的。
這次來跟大家分享當外來者靠近時,會群蜂搖屁股的變側異腹胡蜂。此蜂在低海拔山區容易見到,會在春季時,於枝葉間或樹下築起片狀的紙巢。一層層向下延伸的巢片垂掛在樹枝上,看起來像牛舌,因此又俗稱牛舌蜂。
變側異腹胡蜂體色黃色至橙褐色,中胸背板有2條黃色縱紋,後緣具黃色橫紋,腹錘有4至5條的黃色橫帶,其橫帶中間不相連。這種蜂最有趣以及最具辨識度的行為,就是當蜂群感受到威脅時,所有停棲在巢上的蜂會群起震動(下方影片),藉此嚇阻敵人入侵。
這時蜂群其實在告訴你「速速離開,不然我要攻擊了!」的語言,若是你繼續靠近或動作太大動到蜂巢,就有可能遭到飛出來的攻擊手蜂攻擊(之前同事在山上工作時,不小心撞到蜂巢,就有被叮到)。
當你被叮到,還不馬上離開,就是威脅尚未解除,可能引發更多的蜂飛出來攻擊。因此在野外做觀察時,要多注意周遭的環境,在觀察中若想要走進樹叢裡,需前後左右上下確認周遭沒有蜂巢後再前進。畢竟每個人對蜂毒的反應不同,你不會想拿自己的身體來測試。
而面對變側異腹胡蜂的蜂巢,也不用急著拆。如果蜂巢築在不容易受到人為干擾的地方,到了冬天蜂群就會離巢去度冬,隔年新的蜂后也會另闢新巢。這樣你對於蜂是否有多一些些的了解了呢?下次看到蜂,記得不要驚聲尖叫,平靜地離開對兩方都更加安全喔!
色彩多變的紙蜂巢
變側異腹胡蜂 檔案
中文名:變側異腹胡蜂
別名:牛舌蜂
科名:胡蜂科
學名:Parapolybia Varia Varia
分佈: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山區
生態:春季於枝葉間或樹下築起片狀的紙巢,一層層向下延伸的巢片垂掛在樹枝上,冬天會棄巢渡冬,來年春天新的蜂后會另築新巢。
特徵:
- 體長 12-17 mm,體色黃色至橙褐色。
- 體型狹長 ,中胸背板有2條黃色的縱紋,後緣具黃色橫紋。
- 腹部細腰,腹錘有4-5條黃色的橫帶,中央不相連。
- 當蜂巢受到騷擾時,所有停棲於巢的蜂會群起震動嚇阻敵人入侵。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