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升航空運輸量能,重新調整機場周圍的土地使用,促進桃園都市發展和產業轉型,2010年政府推動桃園航空城計畫。計畫開發範圍4564公頃,區段徵收面積達3147公頃,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土地徵收與開發計畫,受影響的居民超過3萬人。2020年,內政部通過區段徵收計畫,桃園航空城正式進入實質開發階段…
桃園市大園區竹圍地區是個傳統的農漁村聚落,過去因為魚產豐富又是養鰻重鎮,曾經風光一時。1970年代,竹圍部分地區被劃入國際機場範圍,居民面臨第一次的搬遷。和許多都市邊陲社區一樣,近年來社區人口老化,為了讓社區的老人家活得有尊嚴,徐耀德在10年前辭去學校的工作,把社區關懷據點營造成快樂的老人學堂。
社區發展協會裡面掛滿獎牌,都是阿公阿媽出去表演、比賽,用心經營社區贏得的榮耀。幾位平均年齡大約80歲的阿媽,被稱為竹圍社區的12金釵。社區長輩每個星期有3天在這裡一起上課、吃飯,阿姨們自動自發來煮午餐,午餐菜色來自社區志工自己的菜園。
這裡是老人另一個家,甚至比家還溫暖,但這樣的生活在年初面臨改變
政府推動桃園航空城,整個竹圍里都被劃入航空城計畫的蛋黃區,是第三航道預定地,全部的居民必須在2024年10月前搬離。但政府又推出自願優先搬遷獎勵方案,如果提早在2022年3月以前搬遷,可以拿到比地上物補償費再多20%的獎勵金。大約半數居民選擇搬走,許多長輩這時才驚覺,搬遷迫在眼前。
搬空之後的房舍門窗很快就被封上木板,等待拆除。桃園在地的藝文工作者林彥翔和王正祥趕在這些房子被封之前,紀錄人們離開後的場景,想要搶救最後的記憶。有些月曆還留在離開的那一天、有些牆上還掛著獎狀、有些牆上留著孩子們的塗鴉…是上千個家庭曾生活在這裡,留下來點點滴滴的痕跡。
雖然人去樓空,但房子還沒拆,還有牽掛。竹圍12金釵之一的李戴文女3月時跟著兒子搬去觀音,但她心裡掛念著老家,孝順的兒子每天開半個鐘頭的車,送她回竹圍和老鄰居相聚。老鄰居碰面的第一句話是親切問候對方:現在搬到哪了?
在人生末尾必須離開一輩子的家,對老人來說是巨大衝擊。在竹圍社區關懷據點裡的老人家,有一半以上都已經搬到外地,每天還是大老遠通車回來。還留在竹圍的老人家對未來也有許多擔心和不確定,90多歲的童徐紗在竹圍住了一輩子,之後要搬到哪,她還不知道。80多歲的陳寶猜,預計年底要搬走,但現在還沒找到適合的租屋地點。
房子是社區的另一種容貌
竹圍社區仍保留許多具特色的傳統建築,90年的古厝盟德居已經住到第四代,當年一磚一瓦都是自己燒製,屋主童先生表示,這棟古厝地上物補償估價,只估了400多萬,加上人口搬遷費等總共600多萬,如果拿補償去外面買房,一間公寓都還不夠。
童先生決定不領獎勵金,要住到搬遷最後期限,也就是2024年10月,省去搬來搬去的麻煩。但政府預計2023年初才配發安置土地,童先生表示,蓋新房子的時間只有1年多,能不能蓋好還是未知數。
在竹圍福海宮旁的百年歷史雜貨店,早期是領有販鹽牌照的鹽商,店裡的檜木樓梯、儲藏櫃、錢櫃都是古董。雜貨店老闆說會在這裡待到最後一刻,之後搬到新的安置區就停止營業,骨董櫥櫃也只能變賣。
竹圍信仰中心福海宮也免不了搬家命運。福海宮有160多年歷史,主祀輔信王公,每年王公聖誕,廟方舉辦盛大過火儀式,「飛輦轎、過金火」已經被列為桃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福海宮建築本體在30多年前因火災燒毀,由被文化部選為人間國寶的大師梁紹英設計,集結當時頂級匠師才重建完成。
福海宮因為文化意涵深厚,被評選為歷史建築,但因為位在航空城徵收範圍也不得不搬。今年5月,福海宮浩浩蕩蕩舉辦主神和數百尊神像的搬遷儀式,數百位居民參與神明搬遷儀式,每個人抱著一尊神像,將神明請到2.5公里外鐵皮搭起的臨時紅壇。童女士今年3月剛搬到新家,如今拜了一輩子的神明也跟著搬家,她雙手合十、虔誠護送,希望輔信王公未來還能繼續保佑散居到各地的信眾。
桃園市政府表示,已經要求廟方提出搬遷計畫,送交市府文化局審查,核准之後將開始進行拆除搬遷作業。不過福海宮重建委員會執行祕書陳建松和部分信眾還是希望,福海宮能原貌保留。
必須搬家的神明不只有輔信王公,航空城徵收範圍內的大型宗教建築,共有11處,土地公廟有137間,也都開始啟動拆遷與安置計畫。許多農田周遭的土地公廟,神明已經默默離開,封上廟門,暫時搬到附近的寺廟安置,似乎也在宣告,這片土地將徹頭徹尾改變,未來不再是土地公的管轄範圍。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空城 記《一》|台灣史上最大的土地徵收】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