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今年九合一大選的到來,對於18歲公民權的討論也越趨熱絡,至於氣候與環境議題跟18歲公民權間又有什麼關聯?
我們僅能說,在綜多社會議題裡,18歲公民權僅是氣候與環境議題中,得以實踐的公眾參與、落實世代正義的其中一環而已,但卻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青年世代的氣候正義
從科學數據來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剛出爐的《2022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 2022)指出,2021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高於2019年疫情爆發前,顯示疫情僅帶來短暫的趨緩。
若要回到控制全球升溫2°C或1.5°C的正軌,從現在開始到2030年這8年的時間裡,全球必須減碳30~45%,平均每年的減幅約4~6%。
但單就台灣國內5年一期減碳計畫中,2020年疫情期間欲達成減碳2%的目標量都有一定的困難度,更何況低碳或負碳技術仍在發展中。目前國內外諸多政策都傾向積極研究發展,期盼若以2030年作為一個轉折點,才會開始大幅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但是,氣候變遷的加劇並沒有耐心等待低碳技術發展成熟而暫緩。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根據2050年全球升溫1.7℃~2.4℃的情境,警示熱浪已成為各國無法避免的健康危害,且地球上的每位兒童都將遭遇更頻繁、時間更長久、威脅更強大的熱浪危機,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甚至日常生活。
而減碳行動不僅是在未來8年需要更加努力,往後的2、30年皆須如此,才能避免衝破氣候臨界點(Climate Tipping Point),一旦超越了該臨界點,將造成不可逆的後果。
因此,我們現階段所做的各項經濟活動,甚至是政策決定,都務必具前瞻性且長遠地去思考、謹慎判斷每一步。而正值幼齡、青壯年世代的群體,以及尚未出生的的下一代,他們無法享受自然資源豐碩下的經濟紅利,無法享受乾淨無污染的自然環境;反之,他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背負著極大化的減碳責任,以及必須面對頻繁且無法預期的黑天鵝事件。
這正是為什麼諸多青年對於未來感到焦慮,並且不抱有太多期待的原因,例如氣候罷課運動(Fridays For Future)應運而生。氣候議題正是世代議題,我們務必得正視,並盡最大努力捍衛下一代的權益。
賦予18歲公民及年輕世代權力可以做些什麼?
過去,青年世代在氣候議題上總是扮演著被動的角色,被迫適應這樣的氣候環境,被迫改變既有的生活模式,最終僅能順應趨勢,落實上一代賦予的責任及義務,卻無法實質參與討論。
在台灣,青壯年世代的我們,更時常被教育少管公眾事務,別碰政治,甚至學業成績凌駕於與自己未來有直接相關的環境議題之上,直到進入社會才真正理解公共議題的本質,其實與自己切身相關。因此,以氣候罷課來說,在台灣或亞洲地區,難以凸顯出氣候罷課背後的核心意義。
但是,這次《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增訂第一條之一條文》修正案,將下修選舉權門檻,讓18歲以上的公民可以參與地方大選、修憲公投等,使其擁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及被選舉權。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得以讓18、19歲的青年朋友,在肩負《民法》、《刑法》責任的同時,也享有同等的權力直接參與公共政策。
在氣候議題中,我們樂見更多的年輕族群及早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促進世代對話;此外,青年朋友更能有機會,選出願意陪同面對與解決氣候議題的代議士們,甚至實質監督政策是否被落實,透過雙向互動,真正地實現世代正義。
此次憲法修正案公民複決門檻高,即便在執政黨與朝野各黨極高的共識下,有效同意票能需達到965萬張才有機會通過,為世代正義往前邁向一小步。
最後,套用一句青年氣候遊行最常喊的口號:「我們要什麼?氣候正義(what do we want? Climate Justice.)」、「我們什麼時候需要?就是現在!(when do we want it? NOW!)」
氣候正義是否落實,青年世代對於未來是否擁有更多參與的權利,就看這次修憲公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