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有許多野生動物,牠們不只待在森林,有時也會到田裡串串門子。陽明山還有悠遠的農業活動,早在國家公園成立之前就存在。「我們追求的生態平衡,不可以把農民排除在外。」台北市北投區農民侯奕瑋說。
保育的信念與農業的需求怎麼兼顧呢?
冒著細雨,拿起獨特工具挖洞,小農洪志忠第一次大面積種植草莓。他的田沿著山坡,一階一階,每階都有不同作物。阿忠從事有機栽培10多年,堅持有機之下還有一件插曲:附近湖山國小的學生農藥中毒事件。
當時老農噴藥,藥隨風飄至教室,導致學童急性過敏送醫。為了解決問題,當時家長輪流去幫老農除草,還邀請阿忠指導老農,慢慢的把農藥化肥換成有機資材,現在老農不再耕種了,阿忠還在有機路上繼續拚搏。
陽管處的友善農業計畫
一個人照顧這片田,有時會有些小驚喜。天上偶爾有大冠鷲飛過,菜葉間躲著青蛙,連螃蟹也出現。阿忠的朋友,侯奕瑋的田,也有動物去探班,他們兩都是通過MOA(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認證的有機小農,田地位在陽明山國家公園裡,也都在3年前,加入陽管處的友善農業計畫。
有機追求的是食品安全,友善耕作追求的是人與動物共好、環境生態的維護。從有機邁向友善,價值不同,田間管理難度也不同。一些種有機能用的資材,為了怕影響動物,友善耕作的農友不能使用。
從種植、採收、洗選、乾燥、烘焙到行銷,阿瑋一手包辦,堅持細節為了風味,也想守護家鄉風土。阿瑋的咖啡田很陡,以前的人稱這裡為「吊燈」──在山上工作的人會用燈光打信號。現在從這裡望出去,是整個台北市。
腳下是只占全世界土壤0.7%的火山灰土。阿瑋說,「大部分進口咖啡都在火山產區,大屯山是活火山,土壤特別好,相信一定可以種出好咖啡。」
為農友導入管理與生態課程 解決田間疑難雜症
為了幫助農友更了解自己的環境與田間生物,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的慈心基金會安排田間管理、生態學、土壤學等課程,導入不同領域的專業者指引農友。除此之外,也經常為農友解決疑難雜症。架在田裡的相機,也讓阿瑋明白他的咖啡園有多熱鬧。
除了洪志忠與侯奕瑋,山上還有其他農友也加入友善農業計畫,3年來,已經有10位農友獲得有機認證,10位農友通過友善農法,20座農場讓野生動物安心出入,不用擔心農藥毒害,面積總共14公頃。陽管處處長楊模麟表示,實行精準用藥,不但農友自己的身體更健康,遊客來旅遊更安全,動物也有更好的棲地。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也說,從農業行為的改變,改變了重要的生態網,友善網絡就從此串起來。
就連轉作難度極高的花卉,在竹子湖,有兩戶農友做到了,繡球花的用藥減少到原本的25%,海芋做到完全不用農藥,花況與慣行農法的花,一樣繁茂。花農盧志明說,因為花卉不是吃的,做起來會困難一點。他們希望從點、線、面慢慢去影響農友。
良善的小圈圈持續擴大,侯奕瑋介紹詹明勳來加入。詹明勳是5年前從慣行轉為友善耕作的農友,最近提出綠保標章申請,慈心基金會的專員因此來到田區,進行綠保查證。他申請的保育物種是台灣藍鵲,通常在清晨與傍晚出現。日正當中,鳥不會來,田裡有沒有用農藥化肥,野蜂來作證。但申請標章還是需要科學驗證,從果實、葉子到枝條隨機採樣,準備送去做農藥檢測。
特殊的火山環境,活躍的野生動物,自然的陽明山很美,活在其中的農民也是風景的一部分。友善農業對人、對環境都是正向,相對的,有更多挑戰要承擔,當率先投入的友善小農做得好、踏得穩,才有機會影響其他農友,讓陽明山的環境更好、更美。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我的田,牠的家|陽明山友善農業行動】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