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藥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藥、抗真菌藥和抗寄生蟲藥)曾拯救許多性命,但隨著時間推移,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抗藥性增加,甚至產生對多種抗生素都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治療疾病更加困難。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7日警告,到2050年時,每年可能有多達1000萬人因「抗生素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死亡。
環境署於報告指出,藥物、農業和保健產業對藥物的濫用與不當棄置,缺乏完備的污水處理等都可能讓細菌與病毒增加抗藥性。疾病可能快速傳播全球,各國應加強合作,從源頭減少環境污染。
抗微生物藥物是原本是用於預防和治療人類、動物和植物感染的重要藥物,但隨著藥物濫用,細菌、病毒等不再對這些藥物反應,疾病傳播、重病、死亡的風險也隨之加劇。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抗生素抗藥性已是全球十大公共衛生威脅之一。
聯合國統計,在2019年,全球約有127萬人的直接因抗生素抗藥性死亡,直接加間接死亡人數共約500萬人。預計在2050年,每年將新增1000萬人直接因抗生素抗藥性死亡,相當於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人數。
抗藥性造成生命與財產的損失。聯合國預估,到2030年,抗生素抗藥性導致每年國內生產毛額(GDP)下降3.4兆美元,讓24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而誤用和濫用抗微生物藥物是抗藥性增加的主因。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安德森(Inger Andersen)指出,農業、製藥業和醫療保健都是抗藥性增加的原因。大量使用農藥、製藥廠排放未經完整處理的廢水、未妥善處理醫療廢棄物與廢水等,會讓藥物排放到環境,細菌產生抗藥性。環境衛生不佳、污水和垃圾管理系統不健全也會增加污染風險。
安德森列舉一些改善措施,例如改善藥物製程、減少使用農藥、醫療部門加強預防感染措施並減少使用抗生素、政府改善污水處理設施等。他表示,上述措施都需要經費,因此,提供融資協助貧窮國家非常重要。
《衛報》報導,一旦出現超級病菌,病菌就會迅速傳播,可能威脅全球,連富裕國家的醫療保健體系也無法倖免。不應將發展中國家衛生與污水處理設施不足的問題視為地區性問題。
安德森強調,人、動物、植物和環境的健康是相互依存的,對應策略應顧及全面,從源頭減少污染。「減少污染,下一個世紀才可能邁向零飢餓與健康」。
參考資料
-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3年2月7日),Bracing for Superbugs: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action in the One Health response to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報告摘要、新聞稿、發言稿)
- 聯合國(2023年2月7日),減少污染以對抗「超級細菌」和其他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問題(英文、中文)
- 衛報(2023年2月7日),Farming, pharmaceutical and health pollution fuelling rise in superbugs, UN warns
- 聯合國(2023年2月7日),抗生素及其他藥品的耐藥性成為全球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