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首座電動公車快充站啟用、歐盟推淨零產業法案補貼綠能、巴西發現塑膠岩石衝擊生態 | 環境資訊中心
編輯直送

北市首座電動公車快充站啟用、歐盟推淨零產業法案補貼綠能、巴西發現塑膠岩石衝擊生態

2023年03月16日
編輯室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3月16日

北市首座電動公車快充站啟用 充電樁一對多省空間

北市交通局表示,首座電動公車快充站已於2月啟用,配屬在欣欣客運木柵二站,最多20分鐘車輛電池即可從20%充至80%,大幅降低充電等待時間,可在車輛返站後、駕駛休息期間完成充電,在不影響原有車輛調度及人工作業習慣下,增進車輛使用效率。充電樁為一對多,五個充電樁就可滿足27台車。交通局指出,北市目前共348輛電動公車,預計年底前達650輛,而今(2023)年到2030年將配合車輛屆齡期間逐年汰舊換新,平均每年400輛,目標在2030年前達到公車全面電動化。(中央社報導

淤泥堆廠區發臭 八里污水廠挨罰

新北市議員鄭宇恩接獲投訴,指台北市政府代管的八里污水處理廠在2017年曾偷排廢水、2020年堆置淤泥影響環境,如今又故態復萌,至少有四百包淤泥堆置在廠區內,臭味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對此,新北市環保局表示,已經告發並要求在4月10日前完成清除。此外,鄭宇恩表示,先前傳出八里污水處理廠將交回給新北市接管,但兩市的移交業務從2017年就卡關至今,要求新北市府加快接手管理的腳步。(自由時報報導

鹿港打鐵厝產業園區進入實質開發 自救會聲明反對

彰化縣政府16日發布新聞稿指出,為推動成立鹿港打鐵厝產業園區,今(2023)年2月與委託開發商完成委託開發契約簽訂及公證,進入實質開發程序,反打鐵厝產業園區自救會指出,縣府不顧反對通過環評等程序,表達嚴正抗議,日前已委託財團法人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律師,向台中高等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預計4月11日開庭,請縣府停止招標開發動工。(中央社報導

核二廠除役後明後年換核三 核三周邊四鄉鎮長挺延役

核二廠2號機15日除役後,核三廠1、2號機也將在明年7月及後年5月功成身退,核三廠除役相關的敦親睦鄰回饋金是否會縮水、貯放廠內的高低階核廢料是否移出,是否延役,最近成為地方熱議的話題。核三除役雖已箭在弦上,所在地恆春鎮和周邊車城、牡丹和滿州鄉4鄉鎮長不分政黨,均表態挺延役,無黨籍的滿州鄉長古榮福甚至提議辦地方公投。(聯合報報導

竹縣市整合平台MOU簽署8項議題 竹市每日代燒竹縣150噸垃圾

新竹市府與新竹縣府16日由市長高虹安、縣長楊文科率團隊在竹市簽署新竹縣市整合溝通平台合作備忘錄(MOU),共有8項合作議題,包括交通與環保議題,除共同改善交通壅塞難題,竹市也同意代運竹縣垃圾,每天從120公噸提高到150公噸。(自由時報報導


歐盟淨零產業法案補貼綠能 范德賴恩:比賽開始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17日提出「淨零產業法」草案及「歐洲氫銀行」計畫,以因應美國和中國政府大量補貼綠能產業下,對歐洲競爭力的威脅。今(2023)年2月執委會提出訂立「淨零產業法」(Net-Zero Industry Act),正式公布87頁的草案,將透過簡化投資審查、放寬政府補貼限制、減稅等方式,加速扶植歐盟的再生能源產業。(中央社報導

歐盟公布關鍵原料法案 對中國稀土依賴將降至65%

歐盟執委會16日公布關鍵原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要點,目標之一是將每年來自單一國家的關鍵原料占比降至65%以下。目前中國供應歐盟的多種稀土金屬占比超過90%。負責貿易政策的執委會副主席杜姆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首先提出四個產業自主目標,未來歐盟每年消費的關鍵原料至少10%來自境內開採、40%來自境內煉製、15%來自回收再利用,以及戰略性原料來自單一的第三國供應量不超過65%。(中央社報導

「塑膠岩石」衝擊生態 巴西綠蠵龜保育區隱憂

巴西東部的特林達迪島是全球最重要的綠蠵龜保育區之一,最近卻在島上發現夾雜塑膠物質的岩石,為當地生態系統埋下隱憂。巴西研究人員就藉由化學分析試驗,找出這些交錯在膠礫岩中的塑膠物質類別,他們認為塑膠岩石的出現,就是人類活動已經影響地質循環的證據。根據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告,巴西沿海及西南大西洋有90%幼年綠蠵龜誤食塑膠,最終可能造成死亡。(公視報導

氣候暖化溫度升 病媒蚊在各地活躍

英國《國家報》指出,暖化使人類健康遭受到衝擊。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舉行的會議上,專家指出,隨著地球溫度上升,傳染病媒介的蚊子活動範圍跟著增加,人類暴露於瘧疾、霍亂、登革熱及結核病等諸多傳染病的機會也開始增加,甚至已被消滅的疾病如今恐怕也會再度捲土重來。

據《柳葉刀倒計時》報告指出,過去60年來,在美洲地區,氣候條件讓適合瘧疾傳播的月份增加31%,非洲則增加13%。以瘧疾為例,原本被認為不會出現瘧疾的南美與非洲高海拔地區,已越來越適合該疾病傳播,未來恐將加重當地醫療的負擔。(台灣醒報報導

中國非洲豬瘟再起! 北方產區感染面積恐達50%

中國於2018年爆發非洲豬瘟疫情,當時導致數百萬頭豬死亡,擾亂全球市場。報導引述養豬公司的經理和分析師說法,今(2023)年的感染數量在本季較晚的時候開始激增,大約在1月農曆新年假期前後,當時中國放寬了對新冠疫情的限制。報導也提到,中國農場通常不向政府報告疾病爆發,因此很難準確了解感染的程度。對此中國農業農村部沒有做出回應。(自由時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