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
雲林台西文蛤大量死亡 縣府水試所會勘找原因
雲林縣台西養殖文蛤近日大量暴斃,漁民盼政府啟動救助減損;雲林縣台西養殖文蛤近日大量暴斃,縣府農業處22日會同水試所人員前往當地七、八處養殖文蛤漁塭現勘,了解文蛤死亡情形與原因,23日將再勘查,盼釐清文蛤暴斃是否受氣候影響或有其他因素,也會清查養殖文蛤受損比例是否達到農委會天然災害救助標準,如果符合將報請農委會公告救助。(中央社報導)
苗縣歇業紙廠廢棄物污水外流惹民怨 環局限期改善
苗栗縣頭屋鄉一家已歇業紙廠「利享紙業」堆放大量廢棄物,從廠房內流出廢水惡臭難聞,居民22日前往查看,擔心污染鄰近老田寮溪。苗栗縣環保局秘書蔡政勳表示,據瞭解利享紙業已把廠房轉租給桃園的環保公司,才會堆放廢棄物並滲出大量污水,除要求目前廠址負責人限期改善,於25日前設置截流設施,避免污水持續污染環境外,針對滲出液體採樣含有重金屬成份,將移送保七總隊進行後續偵辦。(中央社報導)
無人機助攻國有地管理 今年航拍範圍擴至9400公頃
為加速掌握國有地使用現況,財政部國產署運用無人機航拍影像揪出漁電共生違約案件,今(2023)年航拍作業將擴及墳墓、砂石場占用、太陽光電和邊際土地,面積達約9400公頃。財政部國產署副署長李政宗22日例行記者會指出,去(2022)年便委託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協助在雲林縣台西鄉等地辦理漁電共生先行區、優先區範圍內,針對國有非公用出(放)租養殖地,進行無人機航拍及影像處理等,成效相當不錯,透過無人機在漁電共生案場拍到的航照影像,抽查的100戶中,也發現五戶疑似違約、六戶確定違約。今年也將繼續將繼續委託測繪中心協助。(中央社報導)
成大浮式風機載台國際賽獲獎 盼助海上風電開發
成功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由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楊瑞源指導的學生團隊Orein,設計出浮動風力發電機載台模型,前往荷蘭參加國際浮式風能挑戰賽(2023 Floating Wind Challenge),發電效率及實用性等俱獲評審肯定,獲設計報告獎第2名、競賽實作獎第3名。楊瑞源強調,團隊採用的支撐結構、錨和繫泊設備,融入台灣相關產業較為熟悉的工法,理論上有助於鏈結產業、增加成本效益。(中央社報導)
林鐵明年全線復駛 陳揆:再投60億建設大阿里山
行政院長陳建仁22日到嘉義市視察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搭乘以檜木全新打造的林鐵「福森號」列車,陳建仁宣布,百年林鐵即將於明(2024)年恢復全線通車,未來四年將在大阿里山區投入60億元建設,打造成為更美麗的國家級山林瑰寶。(自由時報報導)
氣候保護人士染黑羅馬噴泉 抗議補貼化石燃料
綜合《法新社》與《路透社》報導,來自反氣候變遷組織「最後一代」(Ultima Generazione)的7名義大利環保青年,今天以稀釋的木炭汁將羅馬著名的特雷維噴泉(Trevi Fountain)染成黑色,他們聲稱北部最近的洪水是大自然的警訊,呼籲政府結束對化石燃料的公共補貼。他們舉著「我們不會為化石(燃料)買單」的標語,高喊著「我們的國家正在死亡」,警察後來將他們強行請走。(中央社報導)
紐西蘭斥巨資採用電動熔爐!減少碳排放量相當於「30萬輛汽車」
《衛報》報導,紐西蘭政府將斥資(約新台幣42.8億)將Glenbrook鋼鐵廠用於回收廢鋼的煤炭減半,並改用電動熔爐代替發電,這些電力將通過紐西蘭國家電網由再生能源提供,政府稱「此舉相當於減少30萬輛汽車上路」。預計上述電動熔爐將於2026或2027年之前運行。目前這家鋼鐵公司通過大量燃燒煤炭將富含鐵的沙子熔化成鋼鐵產品、佔紐西蘭總碳排放量的2%。(聯合報報導)
埃克森美孚大舉買地進攻鋰開採 押注電動車熱潮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說法報導,埃克森美孚近期從探勘業者Galvanic Energy買下位於阿肯色州斯馬科弗12萬英畝土地的鑽探權,目標生產鋰,這種礦物是電動車、手機和筆電電池的重要成分。
Galvanic去年表示,第三方顧問業者估計,這塊地可能蘊藏400萬噸的碳酸鋰當量(LCE),足以驅動5,000萬輛電動車。鋰與化石燃料事業差距很大,埃克森美孚去年預測,輕型車輛對於內燃機引擎的需求可能會在2025年見頂,到了2050年,電動車、混合動力車與由燃料電池做為動力的車輛新車銷售可望成長逾50%。(經濟日報報導)
新里程碑!西班牙再生能源 成功供電全國9小時
歐盟發展綠色能源多年,部分日照充足的國家,如西班牙更是成為全球太陽能光電的佼佼者。根據《商業內幕》報導,16日的上午10點至晚上7點,西班牙達成一項新里程碑,即在9個小時內完全以再生能源供應全國用電。報導提到,再生能源的使用,過去幾年中有明顯增長,現在約佔全球發電量的1/3,而且還在持續增加中。(今日新聞報導)
氣象組織:過去半個世紀全球天氣相關災害造成200多萬人死亡
四年一度的世界氣象大會於22日在日內瓦開幕,世界氣象組織發佈最新數據稱,1970年至2021年期間,與極端天氣、氣候和水相關的事件造成了1萬1778起已報告的災害,死亡人數略高於200萬,經濟損失達4.3萬億美元。
數據顯示,1970年至2021年期間,亞洲出現的由天氣、氣候和水等極端事件引發的災害最多,造成的死亡人數也最多。此外,在最低度開發國家已報告經濟損失的災害中,有7%的影響相當於各自國內生產總值的5%以上,其中幾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近30%;而在小島型發展中國家,有20%的已報告經濟損失的災害帶來了相當於各自國內生產總值5%以上的影響,一些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甚至超過100%。(聯合國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