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自發請黑面琵鷺來覓食 台江國家公園營造62公頃生態友善棲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漁民自發請黑面琵鷺來覓食 台江國家公園營造62公頃生態友善棲地

2023年06月01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冬季的魚塭不趕鳥、不用細網、留下雜魚,就能領到一筆生態薪水。每年黑面琵鷺度冬的季節,台江國家公園為了解決黑面琵鷺食源不足問題,在當地魚塭推動生態友善棲地營造,計畫推行四年以來,營造出近62公頃棲地。

黑面琵鷺。攝影:台南鳥會郭東輝

每年10月,黑面琵鷺陸續飛抵台江國家公園避冬,此時周邊養殖漁民會開始「曬坪」,放乾魚塭池水,讓池底被太陽曝曬、殺菌,替隔年養殖做準備。過程中水位降低,也成了黑面琵鷺覓食的絕佳地點。

不過常有漁民在曬坪前就撈起剩餘漁獲,或在短時間內迅速放乾池水。為確保黑面琵鷺食物來源,台江處2019年起與南台科技大學合作,邀請漁民協助營造生態友善棲地,30日於「2022年台江國家公園保育研究成果發表會」分享成果。

參與漁民必須配合於黑面琵鷺度冬期間(每年10月至隔年4月)曬坪;還需將水位維持在20至30公分至少五天;並遵守留下雜魚、不驅趕鳥類、不使用有害化學藥劑、不使用細網妨礙魚類進出等原則;同時配合協助鳥類監測工作。

為何漁民願意自發性營造友善棲地?參與此項計畫的南台科技大學地方創意發展中心主任陳一夫指出,推動過程會引導漁民辨識魚塭周邊動植物、進行生態紀錄、實地演練鳥類調查,讓漁民不只是為了津貼才投入,而是真正對生態產生榮譽感。

此外,林務局「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也於2021年開始在周邊魚塭試行,申請漁民須在收成後10月至隔年3月期間,至少連續一個月維持水位20公分以下,每公頃津貼為1萬元。

陳一夫說明,台江處方案主要依據黑面琵鷺的棲地利用模式打造,林務局方案則能照顧到更多水鳥的棲地利用,建議未來可整合兩單位計畫避免漁民混淆。

加入計畫的漁民可獲每公頃5000元的生態服務津貼。從2019年到2022年,計畫參與人數從3人增至27人,棲地營造也自10.8公頃提高到61.95公頃。其中更有不少漁民未領取津貼,自發營造友善棲地,總面積高達45公頃。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補助廣告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