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手機分貝計 感受自己周遭的聲音
大安森林公園,是台北市中心面積最大的綠地,也是喧囂的城市中,一個相對寧靜的地點。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范欽慧,在這裡帶領一群市民聆聽公園裡的蟲鳴鳥叫,並且教大家用校正過的手機分貝計,測量自己日常生活周遭的音量。
在公園中心的生態池,聚集了一群吱吱喳喳的鷺鷥,但在池邊只測量到52分貝左右,一來到馬路邊,音量馬上飆升到70、80分貝。「大家都覺得噪音很吵,可是不知該如何做出行動,這活動就是把分貝計平民化,當每個人手機都有噪音分貝計,主動權就會回到公民手上。」范欽慧說。
噪音對聽力的傷害無法逆轉
分貝數或許相對抽象,噪音本身卻讓人非常有感。家住台北市大安區的余南儀,家人在30多年前幸運抽中位於鬧區的國宅,雖然生活便利,但因為緊鄰大馬路,忠孝東路上的交通噪音讓他只能長期緊閉門窗。他無奈指著馬路另一側的窗戶說道:「後面的空軍總部舊址這半年來都在施工,雖然我喜歡通風,但白天窗戶一打開都是施工的聲音。」
余南儀的工作,是音響產品開發與聲學測量,因此對於「聲音」很有自己的想法:「客戶常常問我,你們的音響能開到多大聲?但我覺得開到最大聲不是最享受的,就像你不會把家裡的冷氣溫度開到最低一樣。很少人會問『你可以播多細膩的聲音』?但要是週遭環境很吵,也聽不出細膩的聲音。」
余南儀觀察,因為城市中多數時間都很吵雜,許多人習慣戴上耳機來隔絕噪音,「但這是要付出代價的,因為當路上的音量有80分貝,我要聽清楚至少要加上20分貝,等於100分貝的音量直接到耳朵裡,這是造成聽損很大的原因。」
人耳可以聽到頻率介於20到20000赫茲的聲音,而我們的說話聲,大約落在250到8000赫茲,音量介於20到60分貝。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指出:「這些聲音頻譜的分布,剛好是我們聽力最敏銳的區間,所以我們的聽覺跟發聲器官,可能在演化上是互相適應的。」
耳朵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彼此溝通,而不是設計來承受過大的音量。林鴻清表示,超過85到90分貝的音量,就有傷害聽覺器官的可能,耳蝸裡的外毛細胞首當其衝:「我們人終其一生就只有一萬顆外毛細胞可以使用,它一旦受損死亡是無法再生的。」
城市噪音地圖 釐清暴露風險
噪音對健康的影響,可不只是聽力損失而已。就像是住在工廠附近的居民,可能更容易罹患空污導致的疾病,不少國外研究已發現,住在機場、繁忙道路附近的居民,罹患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風險都會增加。
專長流行病學的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詹大千解釋:「像高血壓、糖尿病,都跟夜間的噪音影響有關,如果你處在車水馬龍的環境,你覺得你睡著了,但聽神經還是會刺激交感神經,釋放腎上腺素,讓你的血壓升高、血糖分泌變多。」
如果不知道一座城市哪些地方噪音最嚴重,就很難判斷居民承受的風險高低,但噪音監測目前在技術上,還很難做到像空氣污染一樣連續監測。以台北市為例,環保局只有24個固定的噪音監測站,一季90天只測兩天,等於一年下來只有八天的數據,很難反映出真實的噪音暴露量。
詹大千想出一個變通的方式,因為車流多的地方通常會比較吵,他以台北700多個車流監測站的資料為基礎,搭配人口、土地利用型態等數據,推估不同區域每小時的背景噪音平均值,製作出城市噪音地圖。
從噪音地圖來推估,台北市夜間平均背景噪音大約是47分貝,但依照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在低於43分貝的環境,人才能好好休息。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在住宅區的戶外空間,一整天的平均音量,最好不超過55分貝,才是對健康比較好的狀態。
人人都可以是寧靜追蹤師
像台北市這種人口密集、住商混合的大都會,真的會有音量55分貝以下的地方嗎?中研院與台灣聲景協會合作,希望運用公民的力量,建構出台北市的寧靜地圖。他們邀請民眾加入「寧靜追蹤師」的行列,利用手機分貝計記錄自己日常生活所處環境的音量。
余南儀通常會在上班途中進行測量,他苦笑著說:「有時候好不容易找到覺得很安靜的地方,一輛摩托車過去就全毀了。」不過他發現在清晨的巷弄間、樹木較多的地方,確實有機會測量到55分貝以下的數值。
7月12日,中研院與台灣聲景協會發表尋找55分貝靜土的活動成果,從五月初到六月底,寧靜追蹤師們回傳了將近200筆資料,其中大約有一半低於55分貝,大多是公園、巷弄或鄰近山區的地點。范欽慧說:「我們除了把這些地點找出來,也希望未來這些點能夠再擴大,如果公民對聲音沒有足夠的感知,這樣的改變是無法發生的。」
想要讓城市更寧靜,可以保留更多的綠地、提高電動車的比例,甚至從道路鋪面的材質下手。尋找55分貝靜土的活動,或許無法在短時間內促成這些改變,不過詹大千引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2年發布的報告:「它提到要改善整個城市的噪音問題,的確很困難,但我們仍然必須確保大家可以接觸到一個安靜的公共空間。」
城市中無所不在的噪音,讓我們的耳朵變得麻木,尋找55分貝靜土,是重新學習如何聆聽的第一步。唯有對自己生活週遭的聲音有更多覺察,才能進一步思考如何維持、甚至創造正向的聲景。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城市靜土何處尋|聽!你周遭有什麼聲音?】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