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洪災讓人絕望不安 歐洲陷入「生態焦慮」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野火、洪災讓人絕望不安 歐洲陷入「生態焦慮」

2023年10月04日
轉載自關鍵評論網;文:黃皓筠

今(2023)年夏天,義大利處於極端熱浪、地獄般的野火,以及聖經裡傾盆大雨之中。「我個人患有生態焦慮症(eco-anxiety)」27歲的瓦薩佩納(Giorgia Vasaperna)7月在義大利的兒童電影節上說道。「我沒有未來,因為家的土地正在燃燒。」她懷疑把孩子帶到一個地獄般的世界是否理智,並提出質疑:你不擔心你的孩子、你的孫子嗎?

2023年8月希臘 野火有紀錄以來歐盟規模最大的野火圖片來源:EU Civil Protection and Humanitarian Aid(CC BY-ND 2.0 Deed)
2023年8月希臘經歷歐盟有紀錄以來規模最大的野火,傷亡慘重。圖片來源:EU Civil Protection and Humanitarian Aid(CC BY-ND 2.0 Deed)

紐約時報》稱,歐洲如今是一個陷入精神崩潰邊緣的大陸。

在希臘,失控了數週的大火被洪水淹沒,村莊成為一片汪洋、汽車遭流水沖走、街道上漂浮著屍導致人們的心靈受到衝擊。此外,炎炎夏日的熱浪揮之不去,義大利人疲憊不堪,也越來越擔心手球大小的冰雹會再次降臨。

一群葡萄牙年輕人則是被酷熱的氣溫和不斷蔓延的野火折磨後,向歐洲人權法院(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起訴歐洲各國因未能有效減低碳排放量,加劇氣候變遷,對其基本權利如生命權、家庭權等造成侵害。

每年夏天「只有更熱,沒有最熱」已成為常態,洪水、海平面上升隨之增加,生態焦慮的現象更是每況愈下。聯合國最近的報告顯示,世界在實現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Parris Agreement)中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遠遠落後,人們的不安情緒也越趨嚴重。

在這個不斷升溫的時代,我們正經歷著不斷突破歷史高溫的夏季和秋季,生態焦慮儼然成為一個崛起的術語,被用來描述環境問題對我們帶來的深遠影響。

生態焦慮雖然在臨床上尚未被承認為一種病理,也沒有被列入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但專家們表示,這些不可避免的全球陰霾和悲劇所引發的負面情緒,已經越來越普遍。

「氣候變遷的速度肯定快於精神病學,也快於心理學,」世界精神醫學會(World psychiatry Association)生態精神病學及心理健康部門研究員錢可尼(Paolo Cianconi)說道。「生態焦慮這個詞事實上已存在了十幾年,但最近『非常流行』,未來這種情況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當人們開始擔心地球時,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有生態焦慮,」錢可尼表示。「不過,當他們發現這些感受有個名稱後,就知道該怎麼稱呼它了。」

圖片來源: Pascal Bernardon unsplash
接連的熱浪侵襲歐洲,心理學家認為,長時間的壓力比起急性短期壓力影響更大。圖片來源: Pascal Bernardon/unsplash

你有生態焦慮嗎?

6月,錢可尼和同事發表於《耶魯生物與醫學雜誌》(Yale Journal of Biology and Medicine)的論文,提出了「生態創傷後症候群(eco-PTSD)」、「生態倦怠(eco-burnout)」、「生態恐懼(eco-phobia)」和「生態憤怒(eco-rage)」等概念。

儘管心理健康症狀可分為多種,重點仍在於生態焦慮。美國心理學協會(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將生態焦慮描述為「對環境災難的長期恐懼,而這種恐懼來自於氣候變遷似乎是不可逆轉的觀察,以及對自己和下一代未來的相關擔憂。」此外,APA認為不同的環境問題對各地的民眾皆有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生態焦慮在那些更為關注環保議題的人群中更為普遍。症狀包括沮喪、無力、不知所措、絕望、無助。在嚴重的情況下,生態焦慮會導致窒息,甚至憂鬱。擁有後者症狀的民眾經常會對地球現今的情況表現出強烈的內疚感,做為父母考慮到兒女的未來時,內疚感也可能加重。

另一方面,與生態焦慮相關的另一概念為「在鄉鄉愁(solastalgia)」。目前,在鄉鄉愁並不被認為是一種疾病,其提出者澳洲哲學家阿爾布雷什(Glenn Albrecht)認為,該現象代表的是當地居民在其土地發生破壞性變化後,出現的一系列心理障礙。2015年醫學期刊《柳葉刀》(Lancet)已將在鄉鄉愁視為一項氣候變遷對人類福祉有所影響的術語。

看不見的未來

「我已經要參加拉丁語、希臘語和法語考試了,現在我又有了這種氣候焦慮。」16歲的馬吉奧洛(Sara Maggiolo)向《紐約時報》說道。她進一步補充,今年夏天她和家人去了多洛米提阿爾卑斯山(Dolomite Alps),看到工人們正在用白色帆布保護冰川不受陽光照射。

「看著電視新聞,看著一切都被燒毀。」馬吉奧洛說道。「當世界被認為根本沒有未來,人們很難對世界問題保持興趣。每年夏天都會更熱。情況只會更糟。」

希臘著名精神病學家利亞皮斯(Christos Liapis)表示,在歐洲內部,多重危機使希臘人特別容易受到心理健康問題影響。他表示,不僅僅是火災和洪水,2010年的金融危機、2015年的移民危機、疫情、通貨膨脹和能源危機皆對希臘造成損失,而氣候變遷,對希臘的打擊尤其嚴重。

「持續的壓力比急性的短期壓力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更大,」利皮斯說。「那些因房租上漲而苦苦掙扎的人,當他們的房子被洪水淹沒時,將受到更大的打擊。」

你願意做出改變嗎?

心理學家雷澤曼(Renee Lertzman)向《Resilience》解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好人,如果我們想成為好人的渴望和欲望相互衝突,亦即做一些自己喜歡卻不太環保的行為時,就會產生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通常,人們面對認知失調會以壓抑內疚感,並否認其存在的方式來應對。因此,當涉及到改變飲食、減少使用塑膠或減少搭乘飛機等想法時,往往會選擇向慾望低頭。心理學家敘斯特倫(Lise Van Susteren)認為解決該問題的關鍵,是將這些選擇重新定義為機會而不是犧牲。

「看看你的生活,它與你的價值觀保持一致。我們已經開始看到人們轉向更為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有文章宣稱素食主義的崛起,也有人以捐款給環保組織以抵銷旅行的碳足跡。」

意外的是,處理認知失調的關鍵,僅涉及承認我們的感受。

「人們經常感到自己處於雙重束縛中。他們接收到環保的重要性,但所有被呈現的解方卻感覺完全不可行。例如:我有一個孩子,該怎麼辦?停止使用塑膠奶瓶瓶嗎?」雷澤曼指出。「我們需要用更高程度的同情心來鼓勵行動,把內疚和羞愧轉變為更具建設性的行動。」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關鍵評論網》,原文標題〈歐洲陷入「生態焦慮」,連續野火、洪災產生絕望不安情緒越趨嚴重〉。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