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來自中部不同地區的原住民盛裝出席,也有喜歡原民文化的朋友,穿上改良式原住民服裝。以歡樂歌聲和排灣族四步舞,一起慶祝竹屋落成。
一起實現竹屋夢
課程老師黃國佑(沙古流.巴粗力 sakuliw paculilj),來自台東縣達仁鄉土坂部落排灣族,三十多年前離開家鄉到台中,一開始投入營建業,十幾年前思考尋找另一個定位,進入原住民木雕創作領域,也慢慢將部落裡的生活記憶,在都市中重現,竹子就是熟悉的家鄉元素。參與課程的學員有的表示很想自力造屋,所以一直在學習相關課程。有的說非水泥建築,更能感受房子的溫度。也有原住民學員說,已經準備好一塊地,邀請夥伴們一起來實現每個人心中的竹屋夢。
除了竹屋,黃國佑也會利用竹子製作大大小小生活所需的器具。這些器具小時候在部落裡隨處可見,不過在他離開故鄉後,想在大都市中製作就不是那麼容易。他找到距離住家不遠的山區,上面同樣種滿竹子,有需要時就上山砍竹。
而如何製作,就只能靠著回憶一遍遍摸索。黃國佑說,離開部落前,經常看著長者製作,長者大都不會教導怎麼做,而是要他在旁邊看。雖然要摸索製作好幾遍才可能成功,不過能重拾部落竹器製作,很開心也很願意傳承。
上山砍竹做蟹籠
這一天,黃國佑和孫子一起上山砍竹,他們腳步穩健快速,很快找到大小適中的麻竹。祖孫倆合力砍竹、鋸竹,最後將一根長竹子分成四段,兩人各背上兩段重量超過40公斤、長度大約2公尺的竹材下山。
就讀高二的孫子說,這是第一次跟著阿公砍竹,覺得很不錯。黃國佑看著孫子,滿臉驕傲。祖孫倆砍下的竹子,將製作成蟹籠。黃國佑說,三四月休耕期,山上沒有食物,大家會製作蟹籠,用來抓魚蝦。還記得小時候,每到洪水期接近,男人們會扛著蟹籠到溪流裡,不用多久,大人就會帶著小孩去收成。
將自己製作好的蟹籠放在台中霧峰山區溪流,黃國佑說,這裡的生態不會有收穫,但還是很開心能傳承分享蟹籠文化。移居都市幾十年,盼望退休後能再重回故鄉定居。到時候在自己的竹屋工作室裡,從事木雕創作,也製作更多竹製器具,持續將部落文化傳下去。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關於竹子--部落鄉愁與傳承】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