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是划不划算的問題」 資源循環產業先行 政策待立法推動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回收,是划不划算的問題」 資源循環產業先行 政策待立法推動

2023年11月27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育琴 高雄報導

在國際淨零排放趨勢下,循環經濟是產業供應鏈減碳和淨零轉型的關鍵,上週24日在高雄展覽館舉辦的亞洲永續供應與循環經濟會展的論壇中,多家業者分享透過資源循環協助產業轉型的實際案例。而環境部今年組改後成立資源循環署,將訂定《資源循環促進法》推動國內資源循環政策,預計於明年2月預告草案。

半導體製程封裝邊料回收再製產品,可做成塗料或回到製程。攝影:李育琴

半導體製程封裝邊料回收再製產品,可做成塗料或回到製程。攝影:李育琴

半導體製程的矽資源再生

國內半導體產業製程中所產生的化學廢棄物和廢水,已可資源再生並產品化。業者表示,將製程產生的含矽廢水,利用高效能過濾系統取出矽,再製成矽泥產品和純水回收,可達到廢水零排放,矽泥產品再利用,且每年節省約3.6萬噸的自來水。

提供半導體產業資源循環解決方案的成信實業總經理謝雅敏指出,就像是都市採礦的概念,將產業鏈中的廢棄物當成材料,再生產成另一種產業可用的產品,透過產業共生網絡的建構,形成永續循環的生態產業。

該公司研發的產品還包括將切削晶圓的廢矽污泥,回收製成矽粒產品,供應煉鋼所需的原料,讓國內煉鋼業者減少進口原料的使用;以及封裝業的填膠封膜邊料,回收其主要的球形氧化矽成分,再製成塗料或回到製程作為填充料等。

業者表示,目前相關技術已有產品化及產業實績,鼓勵半導體廠商投入循環資源產品的開發和利用。

海廢再生 是划不划算的問題 

海洋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也是循環經濟不可忽視的一環。海保署在2021年成立海廢再生聯盟,串聯回收業者、再利用機構、海廢產品供應商和品牌業者,並加入金融投資和研究機構,形成海廢資源循環去化的產業鏈,目前聯盟有45家成員。

海廢再生聯盟在現場展示筆電、背包、眼鏡、衣服、洗髮精瓶、海廢再生浮桶、地板等,皆為廢棄漁網漁具、保麗龍、蚵殼等回收製成。

豐溢生產一個台灣海廢再生洗髮精瓶。攝影:李育琴

豐溢生產的台灣海廢再生洗髮精瓶。攝影:李育琴

聯盟成員之一的豐溢綠能材料公司經理張福麟指出,回收塑膠材料再生已經可做到媲美原料,只是從業者的角度而言,要不要回收,實際上就是划不划算的問題,考量回收再製的複雜度和成本,實際上再生產品的價值往往被低估,造成業者回收意願的降低。

豐溢是國內主要的塑膠容器回收處理廠之一,處理消費使用後的廢塑膠再生(PCR)材料,其中也包括台灣的海廢回收,如廢漁網、保麗龍等。

張福麟說明,廢保麗龍是以類化學處理技術去除雜質,再進行改性和配色,廢魚網經人工分選、清洗、粉碎等處理流程,而後加工成再生塑膠粒子,後續可運用在不同的產品上。

去年豐溢生產出第一支由台灣海廢再生製成的洗髮精瓶,品牌商為綠藤生機。其他合作品牌有無印良品的網購包材、迪卡儂的衣架封閉回收、LUSH的產品包裝封閉回收再生等。對於重視ESG和減碳的品牌來說,豐溢的再生塑膠產品提供了企業所需的解決方案。

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表示,要翻轉過去的管理方式,將廢棄物視為資源,從源頭改變。攝影:李育琴

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表示,要翻轉過去的管理方式,將廢棄物視為資源,從源頭改變。攝影:李育琴

重新看待廢棄物 從源頭思考減量與再利用

聯合國統計,1970年至今,全球資源使用量已成長三倍,地球資源每年都透支使用,推估到2060年將為現今的1.5倍。

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在論壇中表示,台灣的物質消耗量近十年持續上升,2022年平均每人耗用物質達11公噸。另一方面,廢棄物的產生也在攀升,2022年廢棄物總量達3234萬公噸,然而一般廢棄物的回收率僅57.3%,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率則將近87%。

該署將以綠色設計源頭管理、能資源循環利用,和廢棄物量能平衡與管理三大策略來推動。並訂定了績效指標,關鍵項目的預期目標為2030年一次性塑膠包裝減少率達25%、化學品廢液材料化比率89.5%等。

此外,針對綠色設計源頭管理,將以經濟誘因鼓勵產業投入綠色設計,部分關鍵項目從源頭要求納入再生材料,例如塑膠容器和紡織業,由回收基金提供相關補助和稅務優惠,電子產業進行異業結盟和高質化應用,也會有費率的補貼等。未來也將透過產品數位護照的建立,進行資訊揭露,並由政府帶頭鼓勵綠色採購。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