鉀鹽風波:泰國的鹽鹼地和電動汽車 | 環境資訊中心
環球360°

鉀鹽風波:泰國的鹽鹼地和電動汽車

2024年01月22日
轉載自中外對話;文: 薩瑪坎.布達雅克(自由撰稿人,常見於《Prachatai》等泰國媒體平台);圖:盧克.杜格比(紀實與肖像攝影師);翻譯:子明

隨著鈉離子動力電池新技術的出現,泰國反採礦人士對擴大鉀鹽開採的潛在影響發出了警告。

「我們不希望看到其他地方的兄弟姐妹遇到我們正在面臨的問題。」在泰國色空府(Sakon Nakhon)東北部瓦暖尼瓦縣(Wanon Niwat)舉行的一場題為「伊桑(Isan)鉀鹽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小組討論會上,塔納萬.凱諾(Thanawan Kainok)這樣說。

瓦暖尼瓦縣地處鄉下。2015年,在泰國註冊成立的中資企業中國明達鉀鹽公司(China Mingda Potash Corporation)獲得許可,在這一地區勘探潛在的鉀鹽礦資源(一種富含鉀和鈉元素的天然鹽)開採點。儘管該公司已經勘探了多個地點,但由於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對,至今仍未開始商業化開採。


反採礦運動人士塔納萬.凱諾向瓦暖尼瓦縣的社區居民們介紹鉀鹽開採給她在300公里以外丹坤托所居住的村子產生的影響。圖片來源:Luke Duggleby(中外對話)

塔納萬從300多公里外的呵叻府(Nakhon Ratchasima)丹坤托縣(Dan Khun Thot)趕來參與2023年4月舉行的這場討論。泰國目前唯一正在開採的鉀鹽礦就在丹坤托縣。那裡的土壤和水源都遭遇了大面積的鹽鹼化,據稱是採礦活動造成的。

瓦暖尼瓦的居民擔心,新的鉀鹽礦會導致水道受到有害化學物質和鹽的污染,影響成千上萬人的農業和日常用水。2015年,他們成立了瓦暖尼瓦保護小組(Wanon Niwat Preservation Group),通過示威、請願、甚至是阻撓企業進行現場勘探等直接行動來抵制鉀鹽礦開採。針對阻撓活動,2018年明達公司對當地社區居民提起多起訴訟,控告他們誹謗並要求賠償。

在泰國東北部有三處擬開採的鉀鹽礦,瓦暖尼瓦便是其中之一。不過目前這些地方都尚未開始商業化開採。


有四家企業打算在泰國東北部開採鉀礦,但只有一家啟動了商業化開採。東盟鉀礦有限公司(ASEAN Potash)和亞太鉀鹽合作有限公司(Asia Pacific Potash)分別在猜也賁府(Chaiyaphum)和烏隆府(Udon Thani)取得了開採許可。中國明達鉀鹽(泰國)有限公司的勘探許可已於2020年到期,正在重新申請中。

儘管開採鉀鹽主要是為了獲得生產化肥所需的鉀,但其中所含的鈉元素可能很快就會變得同樣炙手可熱。泰國孔敬大學(Khon Kae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近期成功研發出了使用鈉而非鋰的充電電池。世界其他地方也在開發這項新技術,它勢必會給電動汽車產業帶來巨大影響。相比鋰,鈉的價格低、易獲取,用其製造電池可以降低電動汽車成本,有助於電動汽車的普及。泰國政府非常希望開發這一專案,但反對採礦的倡議人士卻擔心這會導致大肆開採鉀鹽礦。

伊桑儲量豐富的鉀鹽礦成為「唐僧肉」

泰國東北部的伊桑地區有著悠久的製鹽史。20世紀70年代,這裡首次發現了鉀鹽。儘管泰國的鉀鹽礦儲量仍不清楚,但政府聲稱該國的儲量位列世界第四。鉀鹽探明儲量世界第一的是加拿大,達11億噸,其次是白俄羅斯和俄羅斯,儲量分別為7.5億和4億噸。

20世紀80年代就有人對開採泰國鉀鹽產生了興趣,但一直到前幾年才有所進展。之前這麼多年停滯不前,主要是由於開採鉀鹽缺乏財務上的可行性和存在法律上的限制,以及當地社區的反對。

近期推進鉀鹽開採的活動與全球化肥市場的變化緊密相關。泰國目前氯化鉀高度依賴進口,海關資料顯示,2022年進口量超過73.6萬噸。但俄烏戰爭和白俄羅斯鎮壓抗議所引發的制裁導致鉀鹽貿易中斷,因此其價格大幅攀升。

烏隆他尼皇家大學(Udon Thani Rajabhat University)講師山滴巴.西裡瓦塔納派汶(Santiparp Siriwatthanaphaiboon)表示:「泰國政府一直強調,開採將減少鉀鹽進口,降低泰國的化肥價格。」他說,據估計,泰國的鉀鹽年生產能力有可能達到300萬噸,超出了泰國目前的需求量,剩餘的部分可以賣給中國。


開採鉀鹽礦主要是為了獲得生產化肥所需的鉀。近期全球鉀鹽價格飆升,增加了泰國政府和私營企業在泰國東北部開採新鉀鹽礦的壓力。圖片來源:Luke Duggleby(中外對話)

儘管中國有自己的鉀鹽礦藏,但由於農業體量巨大,每年依然從俄羅斯、加拿大、白俄羅斯等國進口750萬噸氯化鉀,是世界上第三大鉀鹽進口國。中國一直將泰國視為離本國較近的鉀鹽替代進口源。1997年,兩國政府簽署了中國投資泰國鉀鹽礦的諒解備忘錄。幾年後的2004年,中國明達鉀鹽公司申請在瓦暖尼瓦勘探鉀鹽礦的許可證。

不過,一直到2014年泰國軍事政變之後,這份勘探許可申請才獲得批准。新的軍政府急於利用泰國的自然資源獲得更多經濟利益,因此同時還批准了另外三處鉀鹽礦開採許可,分別位於泰國東北部的猜也賁府、烏隆府和呵叻府。到目前為止,上述地點中只有一處啟動了開採活動——泰國本土企業泰卡裡公司(Thai Kali Company)在呵叻府丹坤托的項目。

死土與鹹水

走在家鄉丹坤托被鹽鹼侵蝕的土地上,塔納萬.凱諾說道:「我會讓這塊土地保持現在的樣子,作為證據,讓人們看看鉀鹽開採給村民們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這塊地緊鄰礦區邊界,曾經是一片稻田。社區成員表示,2017年鉀鹽開始開採之後,鹽分便開始滲入這一帶的水源,土壤鹽鹼化嚴重,什麼也不長。


丹坤托的塞南村。鉀鹽礦旁邊的這塊地曾經是稻田,如今變成了鹽鹼地。圖片來源:Luke Duggleby(中外對話)


塔納萬表示,她和村民正在採取行動,因為他們不想讓其他地方的人也同樣遭遇鉀鹽礦開採帶來的苦果。圖片來源:Luke Duggleby(中外對話)


塞南村的村民們表示,採礦作業開始兩年內,他們曾經肥沃的土地就開始減產。圖片來源:Luke Duggleby(中外對話)

這個鉀鹽礦採用的是一種名為溶浸法(solution mining)的工藝,要將大量的水注入地下溶解鉀鹽,然後再將形成的鹽水泵回地表的大池中,讓水分緩慢蒸發,留下鉀和其他鹽分的結晶。整個過程非常耗水,並且污染鄰近水源的風險也很大。

泰卡裡公司丹坤托弄賽區(Nong Sai)的鉀鹽礦啟動開採後的兩年裡,附近塞南村(Sai Ngam)的居民就發現,他們的莊稼開始歉收,礦區周圍的土壤中開始滲出鹽分。

原先種植稻米、芒果和玉米且產量頗豐的農田,如今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覆蓋著一層白色的鹽分。曾經鬱鬱蔥蔥的樹木和灌木叢也已凋敝。

塔納萬表示:「原來我一直以為他們(礦業公司)會給我們帶來發展。看到這麼多的負面影響,我非常震驚。」

在村民要求下,2022年5月,泰國政府機構環境與污染控制辦公室(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Control Office)對礦區周圍的土壤和水質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樣本的鹽度極高——高到當地居民發現他們家中的牆壁和建築物都被鹽分侵蝕。


反採礦活動人士圍著一幅丹坤托地圖討論弄賽以外地區的情況。這些地方的居民稱他們也受到了泰卡裡鉀鹽礦的影響。在距離鉀鹽礦10多公里的一個村子,淡水已經變成了鹹水。該公司進行探索性開採的其他地區也出現了作物歉收的情況。圖片來源:Luke Duggleby(中外對話)

克魯.凱諾(Krue Kainok)住在距離鉀鹽礦10多公里的地方。據他說,2019年他們村的自來水就開始變鹹。「我們洗澡的時候會突然感覺身上癢,沐浴露也不起泡沫。我們嚐了一下自來水,才知道已經變鹹了。」他解釋說礦區周圍地區的鹹水,通過天然水道流入了他們村的水塘。

村民們花錢買了近一年的飲用水之後,才要求對此事追責。最終,泰卡裡公司花錢鋪設了管道,將另一處水源引入了村子,但村民們支付的水費卻水漲船高。

2022年初,泰卡裡公司開始勘探該地區其他可能的開採點,薩吉吞村(Sa Khi Tun)的居民很快便發現一個測試點周邊的環境受到了影響。曾經高產的稻米停止了生長,附近水塘中的魚紛紛死亡。村民們擔心自己將面臨與塞南村一樣的命運,於是便組織起來成立了「丹坤托縣保護小組」(Dan Khun Thot District Preservation Group),反對開採並要求賠償。新冠疫情期間在曼谷工作、後來回鄉的塔納萬決定不再返回曼谷,而是成為了反對開採活動的領導人。


距離泰卡裡鉀鹽礦數公里之外的一座村莊外,村民們高高地掛起抗議橫幅,上面寫著:「薩吉吞人們不希望開礦」。圖片來源:Luke Duggleby(中外對話)


薩吉吞的農田仍然綠油油地充滿生機。為了保住這片肥沃的田野,在當地進行過一次試採後,村民們便行動起來將採礦作業拒之門外。圖片來源:Luke Duggleby(中外對話)


榮迪.敏坤托(Jongdi Minkhunthot)與鄉親們成功地迫使薩吉吞的一處試採點關閉。他們在通往礦場的道路上種上了玉米。圖片來源:Luke Duggleby(中外對話)

塔納萬表示:「如果我們不反抗,後果會更糟糕。」泰卡裡從村民那裡買下了礦區周圍的大部分土地,但塔納萬卻拒絕賣自己的地。「我們的反抗會讓人們看到我們的遭遇。我們希望成為榜樣,這樣一來同樣的事情就不會發生在伊桑的其他地區。」

電動汽車可能成「綠色」藉口

2021年,泰國政府宣佈了雄心勃勃的「30@30」願景,目標是到2030年確保該國電動汽車占比達到30%。這一計畫為泰國用鈉替代鋰開發價格低廉的充電電池注入了動力。孔敬大學目前開發的鈉離子電池技術在東南亞尚屬首創,但目前尚未達到應用於電動汽車的水準。但泰國政府希望,該技術可以在泰國本土電動車電池產業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泰國政府似乎還希望它能進而促進鉀鹽產業的發展。官方在針對這一問題的通告中時常提到該國的鉀鹽礦儲備可作為鈉元素的來源。

同樣地,泰國國內推動鉀鹽礦開採,說明新型電池可能會助長對鈉的需求。2023年1月財政部提交給內閣的一份文件就提到:「有能源領域投資者有意投資于猜也賁府的鉀鹽礦。他們感興趣的不是鉀肥生產,而是用鉀鹽作為原料生產電動汽車電池。」


泰國東北部孔敬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以鈉而非鋰為原料的新型電池。圖片來源:Luke Duggleby(中外對話)


孔敬大學已經成立了一家鋰離子電池生產廠,並正在建設一家類似的鈉離子電池生產廠。圖片來源:Luke Duggleby(中外對話)

然而,是否開採新的鉀鹽礦來滿足電動汽車產業的需要,專家還有質疑。

孔敬大學鈉離子電池研究團隊負責人弄拉克.梅通(Nonglak Meethong)解釋稱,這項技術需要純度非常高的鈉。新礦開採的主要是鉀元素,所以可能無法滿足這一需要。

他們研發的電池所使用的鈉是從泰國產的岩鹽中提取的。弄拉克認為在目前的需求水準下,不需要額外的鈉源。不過她也表示,未來十年需求可能顯著提升。

弄拉克說:「鈉離子電池技術必將不斷成熟,這是非常有益的進步。不過,我們需要對資源進行管理,控制環境影響。」她還談到需要控制開採活動對礦區附近社區的影響。


泰國東北部各地的活動人士正互幫互助,抵制各自社區的鉀鹽開採活動。2023年4月,他們齊聚一堂,了解採礦造成的潛在影響,交流倡議活動技巧。圖片來源:Luke Duggleby(中外對話)

反採礦運動人士、倡議組織「礦業資源公共政策專案」(The Project for Public Policy on Mineral Resources)創始人勒薩.康孔薩(Lertsak Khamkhongsak)也認為,目前泰國的岩鹽開採量足以滿足電池產業的需求。他擔心,電動汽車被當作推動鉀鹽開採的「綠色」藉口。

勒薩說,嘴上說著是為了環境友好,可實際上這不過是為了讓專案「更輕鬆地獲批」的一種方式。他還補充說,「真實的情況截然不同」。「最終,鉀鹽大多數會被賣到中國用來製造化肥。」

勒薩說:「需要對如何處理污染和規劃合理的採礦區給出更加全面的解釋,而不是簡單說一句‘我們會有足夠的材料生產電池’就沒事了。單是丹坤托的鉀鹽礦就已經產生了很多影響。如果其他行業有更多需求,他們將如何控制影響呢?」

中外對話就本文涉及的情況聯繫了泰卡裡公司,但截至發稿時並未收到對方回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中外對話,原文標題鉀鹽風波:泰國的鹽鹼地和電動汽車。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