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塵封的椰影》:述說一段湮沒的歷史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訊

讀《塵封的椰影》:述說一段湮沒的歷史

2024年01月30日
轉載自春山出版;文:謝長富(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在2002至2012年間行政院推展一系列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也藉此機會參與了植物標本與歷史文獻數位化、台灣散佚海外博物珍品數位化、台灣歷年來植物名稱之整合及應用等計畫,之後本人也再參加文化部的台灣植物及南洋植物探索史素材擴充計畫。這些計畫最重要的是將植物標本掃描成影像檔,再建置標本之後設資料,包含每一份標本標籤上各種語文所記載的學名、採集地點、採集日期、採集者、附注等。


左圖是細川隆英1934年8月24日在波納佩島所採集的波納佩雷平氏木標本,採集編號Hosokawa 5968,為台大植物標本館收藏。右圖前排左起:細川隆英、大沼氏。後排左起:正宗嚴敬、池野成一郎、山本由松、黑瀨。圖片來源:春山出版 提供

其中歷史文獻是指清末、日治時代及戰後與植物相關的重要名錄、植物誌、圖譜,以及新種發表的文獻及全文等。植物標本包括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所有台灣及太平洋的標本,日本、美國幾個大學及博物館典藏的台灣模式標本(新種發表時所指定的證據標本)。以上所有標本及資料數位化之後再納入資料庫網站,完成目前使用的多功能「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進入此系統就可以設定條件(如採集者、時間、地點、物種),跨時空查詢,比如可將台北帝國大學時期(1928~1945年)所有師長、助手、學生所採集的標本全部依設定查詢的次序表列出來。

以本書的主角細川隆英為例,他在1929年一進入帝大生物學科就開始連續兩年在琉球嶼採集,共採獲541份標本,依據這些標本,他曾於1932至1933年間連續在《台灣博物學會會報》發表三篇植物名錄〈高雄州琉球嶼植物小誌〉。再搜尋細川隆英1932年採集的標本,其中8月19日在知本越嶺道的知本到追分途中採到銀脈爵床的新種標本,也是新屬,發表於《台灣博物學會會報》,模式標本的影像及文章全文在查詢系統均可看到,到目前為止銀脈爵床是台灣唯二的特有屬,另一屬為分布於中海拔的華參屬。

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的創立,在地理位置歷史現實條件之下,被視為日本南進的重要據點和跳板。因此台北帝大具有南進國策大學的特殊學術使命,致力於台灣、華南與南洋地區自然人文的研究探勘,並非純以教學為主要目標的大學。

細川隆英自入學帝大到1946年返日的18年間都在台北帝大度過,可以說接觸到所有的帝大理農學部植物學科的師長及學兄弟。本書先以細川隆英的出生就學過程為始,逐步穿插帶出工藤祐舜、正宗嚴敬、日比野信一、山本由松、鈴木重良、福山伯明、森邦彥、鈴木時夫等師長與同學的簡歷以及彼此間的互動情節,詳細述說腊葉館(植物標本館在日治時期名稱)內大家如何進行台灣各地採集行程的規畫、器材設備的購置準備、採集過程、標本製作及歸檔、物種比對研究、心得討論、成果及論文發表等工作業務。雖然人力不足,眾師生們仍竭盡所能在17年間自台灣平野、高山及外島為標本館蒐集到超過4萬9300餘份的標本,其中模式標本達1574份,此對戰後至今許多植物相關議題的研究、植物誌的編撰、生物多樣性及氣候變遷的探討均有長遠的助益。

接著本書引領讀者進入1933年之後細川隆英七次南進密克羅尼西亞的探勘採集行程,包含塞班島、科斯雷島、波納佩島、楚克島、帛琉島等十餘個大小島嶼,累計採集超過7000份標本。藉由「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即可以追查出每一天探查的地點、採集的標本及物種,以及每份標本的影像以及164個新種的發表文章全文。書中也配合圖片介紹各島嶼的特殊植物及民俗植物,同時隨著採集的進展,逐島介紹過去的殖民歷史、文化差異、宗教信仰、特色產業、發展現況、醫療教育、交通設施等,特別是日本移民政策的成效、殖民產業狀況等項目,讓讀者更能深入其境地瞭解當時南洋群島的整體風貌。

回顧過去台灣有關自然史的相關研究書刊,不論人物傳奇、採集探險、植物發現史、古道採集史等,其編撰書寫過程均以文獻內容匯編或全文翻譯為主,這包含專書、論文、期刊、報紙、機構檔案等的蒐集,如《台灣博物學會會報》、《植物學雜誌》、《植物研究雜誌》、《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植物圖譜》等是最常參考使用的書刊。資料內容雖然豐富,但整體的結構比較鬆散,讀者不易有完整的時代面貌。

本書的編寫特色除參閱過去的各類文獻資料之外,也整合近年國內外各圖書館、政府機構學校的數位化網站平臺所累積的豐富多元的數位資源等,加上細川隆英後代家人提供的許多珍貴的照片、手稿紀事、生平回憶等資料,串連出極富臨場感的故事。本書亦完整生動地展現細川和其他台北帝大的師生們許多過去從未提及的事蹟、艱辛的採集過程、精采生動的人生片段,及其後太平洋戰爭的殘酷情節。

全書以散文體的方式述說日治時期台灣植物學研究的一段輝煌重要但早已湮沒多時的歷史,以專業及平易的語句陳述每個細節,重現當年的情境,讓讀者更容易感受到這群帝大植物學家的活力、熱情與貢獻。讀之再三,彷佛人物歷史再現,躍然紙上,引人入勝,深深觸動了讀者的心。


塵封的椰影:細川隆英的南洋物語和臺北帝大植物學者們的故事


圖片來源:春山出版 提供

作者: 胡哲明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17日
ISBN:9786267236529

在台灣大學植物標本館與人類學博物館裡面,有超過6000件植物標本,以及15件來自密克羅尼西亞與蘭嶼的藏品(包含一件草裙),都跟細川隆英這個人有關。

任教於台大生態演化所、同時身兼植物標本館館長的胡哲明,十年前開始對細川隆英這個被遺忘的植物學家感到興趣,透過數千份標本追索細川的身世與田野,開展出日治時期,在日本帝國主義的擴張下,台灣與內南洋(大洋洲)一段塵封超過70年的歷史。

胡哲明透過細川隆英留下的標本、論文、書籍與少數遊記,爬梳大量同時代人與其後對密克羅尼西亞的文章、研究,以及日本官方文書,重建細川的七次航行時空,彷彿一幅工筆畫,有著比人高的沼澤芋、唇瓣不到3釐米的迷你蘭花細川氏擬蜘蛛蘭、喝了汁液會飄飄欲仙的醉椒,亦有豐富的原住民日常生活。

然而除了這些熱帶植物與文化景象讓人著迷,本書亦可見證20世紀前半葉,交織於大洋洲島嶼的商業、科學、宗教與帝國勢力,那個燃燒無數人青春的南洋熱之夢。

作者簡介

胡哲明

台灣大學植物學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現為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亦為台大植物標本館館長、台大博物館群副總館長。專長為植物系統分類學、植物生殖系統演化、植物區系地理、民族植物學。策劃且合著有《繪自然:博物畫裡的台灣》(國立台灣博物館)。

※ 本文摘自《塵封的椰影》。轉載請洽春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