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強震餘震可能持續數月 連假多雨避免上山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花蓮強震餘震可能持續數月 連假多雨避免上山

2024年04月03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李蘇竣、袁慧妍報導

3日花蓮外海發生芮氏規模達7.2強震,為921來首見。學者指出,此次地震餘震可能長達數月。林業署也呼籲,山區道路持續落石,近期亦有機會下大雨,提醒民眾非必要勿進山區。

天王星大樓傾斜現場。圖片來源:花蓮民眾提供

天王星大樓傾斜現場。圖片來源:民眾提供

本次地震發生於隱沒帶 學者:餘震可能長達數月 

本次地震發生在東部兩個板塊交界的隱沒帶上,2018年同一條隱沒帶也曾發生規模6.4地震,也就是0206花蓮大地震。台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主任張文彥分析,菲律賓海板塊由南向北隱沒至歐亞大陸板塊之下,由於隱沒帶南側較淺、北側較深,而今日地震發生在非常淺層的南側,再加上推測是往北破裂的逆衝斷層引發,因此災害較先前嚴重。

張文彥表示,隱沒帶是許多深層、淺層地震可能發生的範圍,也有媒體稱此處發生的地震「海溝型地震」。他表示,國科會資助的「台灣地震模型」已推估,未來30年內花蓮有20%機率產生規模大於7的地震;若從歷史資料看,東部1920年有規模7.5地震、1951年秋季更連續發生4起規模7地震,「東部的防震減災工作特別、特別重要」。

地質剖面圖。來源:NCDR

今(3)日截至13點的地震震央、2018年2月6日震央分布圖。圖片來源:截取自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簡報

早上主震後,餘震至傍晚持續發生。張文彥表示,大地震之後一定會伴隨很多餘震,後續監測十分重要。餘震可能延續1~2個月,也可能長達數月。他指出,目前觀察餘震開始往隱沒帶較深的北側移動;但這次地震規模大,仍可能引發周邊構造不穩處產生一定規模餘震,附近陸地上的嶺頂、米崙、奇美等斷層,雖然長度不長,但仍有機會被驅動,後續應特別注意。

他分析近年地震,指出2018年的202地震、2022年的918地震,都是大地震後,又伴隨另一個大地震,「這些(餘震)如果一直往下decay(指能量衰減)那當然就很好,如果活動度是變強的時候,那就可能要特別注意」。

因災情未明,太魯閣亦公告全區封閉。(圖片來源:太魯閣國家公園)

因災情未明,太魯閣亦公告全區封閉。圖片來源:太魯閣國家公園

農業部啟動監測山崩 提醒民眾非必要勿再入山

農業部針對地震可能造成的土石流風險,也臨時開設「0403花蓮地震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災害緊急應變小組」,截至3日17時30分,皆無地區達到黃色或紅色警戒。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減災監測組組長陳振宇受訪表示,農業部24小時監控各地雨量,運算出必須發布紅、黃警戒的地區。

他表示,現階段必須觀察地震造成的坡地崩塌,農業部已啟動衛星拍攝,最快明(4)日能取得資料。隔日完成判識後,即可進一步加嚴各地土石流警戒的雨量警戒值。他表示,目前研判較有土石流風險的位置主要集中在花蓮震度5強以上的山區,初步資訊蒐集顯示秀林、崇德、光復等地都有出現崩塌。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則發布新聞稿,指餘震恐持續一週,山區道路持續落石,近期亦有機會下大雨,提醒民眾非必要勿進山區,已登山的民眾則要儘速下山。林業保育署太平山、池南、富源國家森林遊樂區、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瑞穗生態教育館、霞喀羅國家步道及宜蘭、花蓮分署所轄所有自然步道當日已休園或封閉,且太平山森林遊樂區將封閉至4月5日。

圖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圖片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消防署:室內遇地震 遵循趴下、掩護、穩住原則

截至16時已發生百餘起餘震,消防署災害管理組建議,在地震當下,民眾若在一般家中或辦公室,建議遵循趴下、掩護、穩住的原則,找堅固掩蔽物。如地震發生在半夜睡夢中,不建議民眾直接下床躲避,可能因為視線不清而跌倒受傷,可直接翻過身趴著、拿枕頭護住頭頸部。如在室外遇到地震,都會區要注意上方掉落物,山坡地要注意落石或土石崩塌,海邊可能會收到海嘯警報,應馬上往高處移動。

接下來連假碰上出遊潮,消防署建議,如果民眾駕車行駛在一般道路上遇到地震,可以靠右邊暫時停車,若要撤離可留下鑰匙與聯絡資訊,跟著救災人員引導前往避難。如碰巧在高速公路上,駕駛應避免緊急煞車,可打開警示燈 ,慢慢減速開往道路右邊停靠,遵循人員引導避難。

消防署強調,平時應做好防災準備,如備好緊急避難包,包含緊急糧食、飲水、醫療用品與保暖衣物、外出鞋,以及身分證件與現金等。此外,數據顯示,大地震來臨時,很多人都是因為家具未固定而受傷,平時應留意大型家具固定。

消防署提醒民眾遇到地震的應變措施。圖片來源:消防署提供

消防署提醒民眾遇到地震的應變措施。圖片來源:消防署提供

陽明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單信瑜指出,建物結構物通常會在主震受到最大損害,可能會發生「已經受損了,但沒有倒塌」的情況,後續如果發生較大的餘震,可能就會造成建物倒塌,921大地震就曾經發生過類似的情況。但隨著目前餘震慢慢變小,發生機率可能也就越來越小。

單信瑜呼籲,平時的防災教育非常重要,學校應該落實防災演練,讓防災應變技能從小扎根。建議學校等機關在災後進行安檢,就算表面上看起來損壞不嚴重,很可能內部的梁柱等結構已經受損,應盡速檢查。

0403花蓮地震,台北市震度到達5弱,相當有感。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0403花蓮地震,台北市震度到達5弱,相當有感。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6區地震很強卻沒收到警報? 氣象署:震度低估了

本次地震達芮氏規模7.2,實際震度達4級以上,但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基隆市、高雄桃源及屏東九如6個地區的民眾卻沒收到警報,引起討論。

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都會區民眾未收到警報,「主要因為震度低估了」。中央氣象署解釋,在最早收到地震的少數測站中,地震預警系統可透過短短幾秒的P波資料演算出震央資訊,包括時間、位置、規模,再推估全國各地的預估震度。而在今早的地震中,警報第一報預估規模6.2、第二報預估規模6.8,低於後續正式測報的7.2,造成上述地區預估震度偏低。

而以現行震度分級來說,4級地震的標準為地動加速度25 gal以上。但預警系統預估部分地區震度僅3級(台北最大23.8 gal;新北最大22.5 gal;高雄22.9 gal),未達4級(即25 gal)標準,因此未發送國家級警報。氣象署表示,將持續精進「地震預警系統」的演算模組,除縮短測報時效,亦會強化預估震度的精確性。

氣象署推地震觀測網 計畫曾多次流標

近年氣象署亦執行多項地震相關的觀測網計畫,提升資料分析與災防應用,並推動地震前兆研究,推動地震速報資訊應用等。此外,亦完成9座海底觀測設備布建、地震資料庫資料查詢服務網頁更新、24位元新一代有感地震發布系統,讓即時觀測站增加至400多站,地震預警縮短至平均20秒。

根據審計部「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氣象局(現為中央氣象署)分別於2018年2月辦理台灣東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纜觀測系統採購案,決標金額近13億元;2020年11月完成建置宜蘭頭城外海6座海底觀測設備與屏東枋山之海纜陸上站;以及2021年7月委託代辦台灣南部海域地震與海嘯海底監測系統採購案,預計建置約800公里海底電纜與6座海底觀測設備。

不過,據《自由時報》報導,2022年審計部曾指出,東部觀測系統維修耗時,而南部監測系統規劃海底電纜鋪設位置更有斷纜風險、欠缺備援機制,且採購案已多次流廢標,影響地震與海嘯預警時效。當時氣象局回應稱,會規劃藉由國家海洋研究院或私人企業的水下設備與技術能力,進行海纜觀測系統維修工作,節省公帑並縮短修復期程;南部監測系統建置過程將採取加深觀測站設置深度、強化海纜掩埋方式等預防措施,確保發揮海底觀測與預警功能。

至今年3月18日,《公視》報導,因疫後萬物皆漲,南部海域的監測系統計畫已流標8次,只能採分段建置,目前先建置200公里、3站觀測站,預估會使地震發生時預警時間減少約10秒。

作者

李蘇竣

生在台灣,活在台灣,我們都是山與海的子民。

陳昭宏

探索矇矓中開展的世界、滲透身體的網,與身體和環境結盟,共同行動。

袁慧妍

喜歡上山下海。從山山水水裡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