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鹽田白金歲月 工作假期志工守護布袋候鳥棲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重回鹽田白金歲月 工作假期志工守護布袋候鳥棲地

2024年04月09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林育輝 嘉義報導

嘉義布袋鹽田濕地是全台最大的候鳥棲息地之一,也是瀕危黑面琵鷺的重要渡冬站。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簡稱環資)上週攜手MERRELL舉辦生態工作假期,共同種下66棵防風林樹苗,為候鳥打造安心的休憩空間,守護濕地生態。


蔡福昌與環資人員帶領志工深度走讀白水湖壽島。攝影:林育輝

23位MERRELL志工造訪位於嘉義縣東石鄉的白水湖壽島,跟隨中原大學地景建築系講師蔡福昌的腳步,一探鹽田的昔日風采與變遷。當時正值漲潮,志工紛紛脫下鞋襪、捲起褲管,小心翼翼地沿路踏入水裡,用雙腳感受海水流動的力量。

蔡福昌表示,白水湖曾是鹽業重鎮,如今產業變遷,加上超抽地下水而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倒灌等衝擊,地景樣貌已大幅改變。不同區塊的鹽田,有些轉變為調節洪水的滯洪池,有些則用來養殖蚵仔,成為東石、布袋居民們重要的生活產業。

眾人也幸運看見,遠方的廢棄鹽田中,像雪地般皚皚的鹽分結晶析出,以及一旁的蚵農實際採收一簍簍蚵仔的辛苦工作情景。


漲潮時海水淹沒白水湖壽島前往沙洲的道路。攝影:林育輝

為了更加認識在地蚵業,一行人來到白水湖蚵學家,體驗一日蚵農的辛勞。當地養蚵人家青蚵嫂陳長花介紹,常見的三種養蚵方式:浮棚式、倒棚(平掛)式及站棚(垂吊)式。

「浮棚式」因長時間浸泡在海水裡,蚵仔不斷進食,相當肥美飽滿;「倒棚式」及「站棚式」則受到漲退潮影響,蚵仔會經歷浸水、曝曬的過程,因此肉質更加紮實且鮮甜。陳長花也說,蚵仔容易受到天敵「蚵螺」吸食,造成大量死亡影響採收量,目前僅能靠人工移除。


青蚵嫂陳長花示範蚵殼穿孔。攝影:林育輝

分組體驗三種蚵農的辛苦工作:蚵殼穿孔、綁蚵殼及開蚵殼取蚵,從初嘗試的手忙腳亂,到逐漸熟而生巧。一串串的蚵殼和一碗碗新鮮的蚵肉,都是辛勤付出換來的成果。志工陳小姐開心地說:「剛開始一直失敗,覺得很難,到後來感覺越來越有成就感!」

陳長花表示,除了養蚵本身辛苦外,現在的蚵業有如孟母三遷,蚵仔在生長過程中常被載運到台南、雲林、彰化等外縣市養殖,卻都標榜為「東石蚵」,讓民眾搞不清蚵仔的生產地。嘉義縣政府積極導入溯源制度,在產品包裝上有QR code讓消費者掃描,能了解蚵仔的產地,也清楚打造東石蚵的優質品牌,支持如同白水湖蚵學家這樣地產地銷的正港東石蚵農。


志工們低著頭專注地將整籃蚵殼撬開,取出蚵肉。攝影:林育輝

在蚵田旁常見廢棄蚵殼堆積而成的小山丘,這些蚵殼竟能夠用來種樹!蔡福昌說,在鹽分極高的濕地沿岸土壤埋下蚵殼,具有調節酸鹼值、阻擋鹽水進入等改良土質功能,更有利於海岸防風林樹種生長。

嘉義布袋濕地生態園區是遠近馳名的賞鳥勝地。為了讓棲息於此的水鳥不受人為干擾,蔡福昌帶領志工在濕地周圍步道種下原生防風林樹苗——木麻黃、水黃皮及大葉欖仁。志工們執起工具,首先挖出深約50公分的坑洞,在底層倒入適量蚵殼,覆蓋一層薄土後植入樹苗,再將坑洞填滿土,最後將樹苗固定並鋪上草堆保濕,親手完成種植一棵樹。即使烈日高照,志工們仍努力不懈地揮灑汗水,分工合作種下了66棵樹苗。

志工陳先生說:「六年前就曾經來過布袋濕地,今天能夠再來這裡做這些棲地工作,我覺得非常感動,也相信種樹能帶來很強大的能量。而且一眼望過去,鳥類真的很美!」

第二次參與生態工作假期的志工張小姐說:「很有成就感!大家都為這片土地盡了小小的心力,以後可以再一起回來看看我們的『小朋友』。」


志工們分工合作種下一棵棵樹苗。攝影:林育輝

嘉義布袋早期以鹽業聞名,如今荒廢的鹽田成為了水鳥棲息的樂園,有黑腹燕鷗、高蹺鴴、魚鷹、黑面琵鷺等超過80種鳥類。MERRELL志工在生態工作假期深入瞭解濕地與鹽田的變遷,也體會在地蚵業工作的辛勞,並反思養殖業的議題,更親身投入營造棲地,守護水鳥生態與濕地環境,實踐企業社會責任(CSR)。志工雖來自高雄、台南、台北等不同地區,但在活動中相互支持,凝聚心力好好為自然做一件事,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讓美麗的環境得以生生不息。


MERRELL志工生態工作假期合影。攝影:林育輝